检验科新检验项目管理程序

检验科新检验项目管理程序

  检验科新检验项目管理程序

  1目的

  规范新检验项目的管理过程。

  2范围

  适用于开展新检验项目和需要删减检验项目的管理过程。

  3职责

  3.1科主任审核《检测项目增减申请表》、《新检验项目评审表》。

  3.2技术负责人组织开展新增检验项目的准备、试运行和对试运行情况的评审。

  3.3项目负责人进行新增检验项目的试运行。

  3.4技术负责人组织开展删减检验项目的评审。

  4工作程序

  4.1新项目的立项

  根据工作需要,技术负责人填写《检测项目增减申请表》,由科主任审核,报医务科和新项目管理委员会审批。

  4.2新项目试运行

  (1)新项目试运行的准备工作按《检测项目增减申请表》的要求执行。

  (2)拟开展的新检验项目的试运行具体参照《检验结果质量控制程序》进行。

  (3)试运行结束后,新项目负责人对检验结果填入《新检验项目评审表》,交技术负责人组织评审。

  4.3新项目的评审

  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召开评审会议。确认其结果是否完全符合要求,并将评审结果报科主任审核。报医务科和新项目管理委员会

  批准。

  5支持性文件

  5.1检验方法确认程序

  5.2仪器设备采购控制程序

  5.3检验结果质量保证程序

  6记录表格

  6.1检测项目增减申请表 ABCD-2-06/01

  6.2新检验项目评审表 ABCD-2-06/02

www.qiQuha.com.com 制度大全

篇2:检验科允许偏离控制程序

  检验科允许偏离控制程序

  1.目的

  保证对检验方法的偏离符合既定的程序。

  2.范围

  适用于对检验方法的偏离控制。

  3.职责

  3.1各室检测人员提出偏离许可的申请。

  3.2各室负责人组织对偏离申请的技术验证。

  3.3技术负责人负责对偏离许可的批准,组织跟踪。

  4工作程序

  4.1允许偏离的使用范围

  4.1.1由于环境条件、仪器设备、试剂材料等内部因素不能满足检测方法的要求,而需对标准方法产生偏离时。

  4.1.2委托方提出的要求偏离标准规定时。

  4.2偏离许可的申请

  4.2.1对于由4.1.1条产生的偏离,在检测工作开展前,检测人员应将产生偏离的原因填写在《偏离许可申请审批表》中,上报室负责人。

  4.2.2对于由4.1.2条而将产生偏离时,检测人员应先向客户说明标准规定的程序,若客户坚持按所提要求进行时,应问询清楚客户的要求并做好记录,检测人员填写《偏离许可申请审批表》,上报室负责人。

  4.2.3《偏离许可申请审批表》中需明确描述偏离的原因、内容及方法。

  4.3偏离许可的技术验证

  4.3.1室负责人接到《偏离许可申请审批表》后,应立即组织对其进行技术验证。技术验证应考虑偏离所产生风险程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等方面。

  4.3.2对于检测方法偏离的技术验证,应按照《检测方法确认程序》的要求进行。

  4.3.3对于重大偏离,应由技术负责人(技术小组)组织验证。

  4.4偏离许可的批准

  4.4.1偏离许可经各检测室技术验证后,报技术负责人对其是否能满足预期的要求进行审批。

  4.4.2偏离许可经批准并由客户确认签字后,才能允许发生。

  4.5偏离许可的执行

  4.5.1对经审批和客户同意的偏离许可,检测室应保证其能够被正确地执行,偏离的执行情况应形成记录。

  4.5.2室负责人应追踪偏离情况,确认预定要求得到了满足。

  5.支持性文件

  5.1检测方法确认程序

  5.2监督管理程序

  6.记录和表单

  偏离许可申请审批表ABCD-2-26/01

篇3:检验科医疗咨询服务程序

  检验科医疗咨询服务程序

  1 目的

  了解客户的需求,满足客户的要求,收集客户反馈的信息,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2 范围

  适用对患者、临床医生和其它单位或个人提供的服务。

  3 职责

  3.1技术负责人组织技术专业人与临床医生进行技术与服务的交流;

  3.2各专业室负责人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检验及服务方面的讨论;

  3.3专业人员参加内、处部技术交流工作。

  4 工作程序

  4.1专业人员进行检验及服务的讨论

  各专业室负责人应组织本室专业人员,至少每年年初就选择何种检验及服务提供建议进行讨论,包括检验重复的次数以及所需的样品类型。以及对检验结果的解释。讨论情况记录在《专业人员讨论记录表》

  4.2 专业人员外部交流

  4.2.1技术负责人每季度组织至少一次专业人员与临床医生交流,讨论如何利用实验室服务,并就技术问题进行咨询。并将交流情况记录在《专业人员与临床医生交流记录表》

  4.2.2专业人员参与临床查房,并对总体与个体的病例的疗效发表意见。并将意见记录在《专业人员查房情况表》中。

  4.3根据以上讨论与交流情况确定需要进行改进的,按《纠正措施控制程序》进行。

  5 支持性文件

  5.1 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6 记录表格

  6.1专业人员讨论记录表 ABCD-2-10/01

  6.2专业人员与临床医生交流记录表 ABCD-2-10/02

  6.3专业人员查房情况表 ABCD-2-10/03

篇4:检验科医疗质量控制要点

  检验科医疗质量控制要点

1监管重点

  1.临床检验项目满足临床需要。

  2.提供24小时急诊检验服务。

  3.实施“危急值报告”制度。

  4.检验项目、设备、试剂和校准品的管理。

  5.新项目审批及实施流程。

  6.检验标本的管理。

  7.室内质控的开展。

  8.室间质控的开展。

  9.POCT项目的管理。

  10.检验报告及时、准确、规范、审核。

  11.有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流程,遵照实施并记录。

  12.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分区并合理安排工作流程以避免交叉污染。

  13.实验室安全防护。

  14.消防安全保障。

  15.实验室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管理。

  16.实验室消毒管理。

  17.实验室废弃物、废水的处置。

  18.实验室微生物菌种、毒株的管理。

  19.实验室化学危险品的管理。

  20.临床检验专业人员资质管理。

  21.实验室与临床有效沟通。

  22.科主任、质控小组对科室质量控制的管理。

  23.实验室的信息管理。

2监管方法

  1.开展检验项目满足临床需要,检验项目应覆盖医院各临床科室所诊治的病种;微生物检验项目对院内感染控制及合理用药提供充分支持,定期向临床科室通报细菌耐药情况;

  2.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验服务,检验项目满足危急情况下诊疗需求,开展必须的常规检查;定期抽检急诊检验报告时间,临检项目≤30分钟出报告,生化、免疫项目≤2小时出报告。

  3.有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报告流程;有与临床共同制定的危急值报告项目和范围,检验人员熟悉;有完整的危急值报告登记资料。

  4.检验仪器设备管理

  (1)检验仪器、试剂、耗材符合国家规定;检验收费经过物价部门核准,收费规范;能开展分子诊断项目,具有一定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检测能力和技术储备;相关人员知晓履职要求。

  (2)严格执行临床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和检验仪器的标准操作、维护规程;有专人负责仪器设备保养、维护与管理,定期校准、维护,有记录;仪器设备规范操作合格率100%。

  (3)有试剂与校准品管理的相关制度:试剂与校准品由医院统一采购,途径合法,符合国家标准,有使用登记制度;专人管理,有明确的岗位职责;无因试剂和校准品管理问题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的情况发生。

  5.有新项目审批及实施流程,审批资料完整,新项目开展应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新项目开展前应收集相关的检验资料。

  (2)征求相关临床科室专家意见。

  (3)评估新项目开展的意义。

  (4)评估开展该检验项目所需人力、设备及空间资源。

  (5)核定该项目开展所需仪器、试剂的三证是否齐全。

  (6)核定该项目的收费情况或在卫生与物价行政部门备案情况。

  6.有明确的标本采集、运送、交接、拒收标准与流程,保留标本接收和拒收的记录,标本合格率≥95%;标本能全程跟踪,检验结果回报时间(TAT)明确可查;标本处理和保存专人负责,标本废弃有记录,储存标本冰箱有温度24小时监控;对临床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7.室内质控覆盖实验室全部检测项目及不同标本类型;有实验室室内质控规则,每检测批次至少有1次室内质控结果;室内质控报告有负责人签字;定期评估室内质控各项参数及失控率;有效处理、分析、预防失控;室内质控文件齐全,记录完整。室内质控重点项目能包括:

  (1)临床化学、免疫学、血液学和凝血试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2)血涂片评价和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流程。

  (3)细菌、分枝杆菌和真菌检测的质量控制流程。

  (4)尿液分析和临床显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

  (5)采用质量控制鉴别病毒鉴定试验中的错误检验结果。

  (6)病毒鉴定的实验室须保留相关记录。

  (7)对未知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时,须同时进行已知滴度的血清阳性质控和阴性质控。

  8.参加省/国家级室间质量评价计划或能力验证计划:室间质评或能力验证应覆盖实验室内全部检测项目及不同标本类型。对无法提供相应评价计划的项目,有明确的清单和替代评估方案。

  9.所有POCT项目开展室内质控,并参加室间质评;定期对POCT结果进行比对,并包括大型仪器检测结果与各POCT点之间的比对,并明确比对的允许偏倚;对超出允许范围的应及时进行校准和纠正,有工作记录:POCT项目比对达100%。

  10.检验报告管理

  (1)实验室应采用量值溯源,校准验证,能力验证或室间质评,实验室间的比对等方式充分保证每一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复检制度,严格执行检验报告双签字制度(急诊除外):指定经验丰富,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较高的人员负责检验报告的审核。

  (2)有符合上级规定、明确的检验报告时限(TAT),并定期抽检报告时间是否在规定时限内:临检常规项目≤30分钟出报告,生化、免疫常规项目≤1个工作日出报告,微生物常规项目≤4个工作日,时限符合率〉90%。

  (3)有报告书写制度和规范、统一的报告单格式,项目齐全,符合国家规定。检验报告合格率100%。

  11.检验科主任为实验室安全责任人;有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开展培训,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行要求;有保存完整的安全记录。

  12.有合理工作流程避免交叉污染,实验室生物安全分区合理,有明确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标志。

  13.根据实验等级,工作人员的不同工作性质,进行充分的个人防护:配备洗眼器、冲淋装置、手消及其他急救设施及耗材,定期维护,保障正常:对生物安全、防火防爆安全、化学安全等做出充分警示;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防护的培训。

  14.有易燃、易爆物品的储存使用制度;设置专门的储藏室、储藏柜;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实验室的消防安全,定期检查灭火器的有效期,定期检查各种电器,电路,安全通道畅通,对发现问题有整改:有关人员掌握消防安全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行消防演习。

  15.有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有培训及演练记录,相关人员知晓职业暴露的应急措施与处置流程:有职业暴露处置登记及随访记录,有根据职业暴露的案例分析改进职业暴露管理。

  16.有针对不同情况的消毒措施并实施;相关人员掌握消毒办法与消毒用品的使用:定期监测消毒用品的有效性;有标本溢洒处理流程;各种消毒记录完整。

  17.有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实验室废弃物、废水的处理流程并落实:有明确的责任人,定期检查整改:实验室废弃物、废水处理登记资料完整,处理规范,无污染事件发生。

  18.有微生物菌种、毒株的管理规定与流程、应急预案:有专人负责菌(毒)种管理;样本收集、取用、处理记录完整,无意外事件发生。

  19.有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制度,化学危险品清单和安全数据表:指定专门的储存地点,专人管理,对使用情况做详细记录;有化学危险品溢出与暴露的应急预案;相关人员对制度和预案的知晓率100%。

  20.科室负责人具备检验专业副高及以上技术职称从事临床检验工作的专业技术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并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分子生物学实验室HV初筛实验室检验人员经培训考核后持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上岗证方可独立工作260%员工持证上岗;大型生化分析仪操作人员经过考核后持国家卫生计生委核发的上岗证上岗,280%的员工持证上岗;对授权人员有针对性的上岗、轮岗、定期培训及考核,记录完整;对授权工作实行动态管理,无超权限范围操作。

  21.有实验室与临床有效沟通的机制,有多种形式和途径及时接受临床咨询、宣传新项目的用途,解答临床对结果的疑问,对共性问题有培训。

  22.科主任要重视检验质控管理工作,有具备资质人员组成科室质控小组,有明确的职责;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有质量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标准操作规程和记录表格等;有质量与安全监控指标,并定期进行量化评估;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23.有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联网;提供自助取化验报告单系统;标本使用条形码管理;至少保留3年以上在线查询资料。

篇5:检验科微生物菌种、毒株的管理制度

  检验科微生物菌种、毒株的管理制度

  第一条设立《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登记表》,其内容包括:菌种编号、菌种名称、菌种来源、保存日期、数量、保存条件、存放位置、保管人。

  第二条严格执行登记制度,建立详细的台账和分类。

  第三条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适宜的保存方式,采用双人管理。

  第四条根据菌种情况定期检测菌种品质,发现菌种变异或退化时及时报告,并查明原因。

  第五条菌种的发放需要双保管人员同时在场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每次使用标准菌株都应做好使用记录,包括标准品的名称、编号、使用时间等。

  第六条购买的标准菌株初次复苏使用时,应批量保存在菌种管,-20度以下保存。

  第七条新的标准菌株复苏后传代最多不超过三次,如超过三次,将不再作为标准菌株使用。

  第八条标准菌株保存管一经解冻使用后不得再次冻存。

  第九条菌种必须装在密封的专用容器内,高压灭菌销毁,并做好销毁记录。

  第十条菌种、毒株失窃时要及时报告,并有相应的应急预案。

检验科新检验项目管理程序】链接地址:http://www.qiquha.com/html/201706/184805.html,由制度大全网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分享或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