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论信息技术教学初探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

论信息技术教学初探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

2024-05-04 阅读 2690

论信息技术教学初探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

论信息技术教学初探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早已经受到众多一线教师的青睐,并且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和运用。而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效益,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为切入点,从“充分了解学情,科学建立学习小组”、“创设良好情景,激发合作学习动机”、“引导多边沟通,共建有效交流平台”、“展示合作成果,健全小组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地探究,为今后有效开展合作探究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教学;小组合作;实效性

经过十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素质教育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新课程理念已在学校、社会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积极的实践,得到了基层广大教师的高度评价。《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为此,我早在多年前开始进行了一些尝试,力图改变传统教学,即重教法、轻学法的“满堂灌”的方式,探讨教学系统中各种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即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互动,有效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展开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就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应运而生。

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针对学生参差不齐的情况,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就成为老师急需解决的问题了。分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集体的智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取长补短,更是学生在学习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体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充分了解学情,科学建立学习小组。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简单地按前后左右邻座、男女生比例等方法自然分组,虽然简便易行,但组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学生的合作行为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体现的,小组内部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差异以及人际关系和合作氛围是制约个体合作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科学地划分学习小组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按照课堂的不同特点来划分学习小组。

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划分一个基本式学习小组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采用自由式(学生自由组合)、同桌式(同桌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等不同的学习小组划分方法,学习小组的划分应该是动态的。

这里简要介绍笔者划分基本式学习小组的方法:

首先,通过以发放简单的调查问卷的形式增加教师对学生各方面情况的了解,简单的问卷将不会花费很多课堂时间,却可以为教师提供许多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兴趣和动机、性格特点和参与活动活跃度等方面的情况,对于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合理科学的学习小组提供了参考。

教师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和汇总后结合平时对学生成绩和表现的了解,不难将学从知识和技能、性格特点、活跃度等方面分为几个层次,然后将不同方面同一层次的学生分别分入几个小组,做适当调整和搭配,精选一名学生为组长,发挥其“领头羊”的作用,这样的划分方法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合理性,使每个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实力均衡,更有利于学生组间互助、组内竞争,提高课堂实效。

二、创设良好情景,激发合作学习动机。

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精心设计极为明确的小组探究目标。小组合作探究的目标不能只是提出一到两个简单问题,而是要以引导学生的探究思路为出发点,在攻克重难点环节设计几个具体的渐进式问题。

在正式上课前将设计好的任务通过幻灯片或任务单的形式明确地布置给各个小组,同时提出相关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这个环节的重点是让各小组明确完成任务的基本要求,并帮助指导一些小组的内部分工及职责的落实。

新课程标准教师把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要给学生创造舞台,让学生做导演、做演员。而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就是教师重新审时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有没有和学生达到共鸣的过程。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创设好的情景把信息技术课上的引人入胜,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有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15到25分钟,且稳定性不高。所以在教授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时需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利用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驱动方法让学生更快走入教学情境之中。

采编:www.QiquhA.com.com

篇2:通过信息技术课教学提高学生能力几点尝试

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提高学生能力的几点尝试

【摘要】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为中学的教育教学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教育空间,本文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及体会,通过中学信息技术课上提高创设情境,多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类比迁移,多作比较,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培养学生自我发现和独立思考能力,观察对象,多用比喻,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设置任务,多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演示,多做示范,培养学生实践仿效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的做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能力;尝试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为中学的教育教学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教育空间,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现就本人多年来的实践,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通过中学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能力的:

一、创设情境,多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作用。我在教《文字的剪贴和复制》这一课时,放了一段录像,录像的内容是贺知章和杜甫这两位唐代著名诗人,一次在一起饮酒做诗,贺知章想把古诗《咏柳》抄写一份送给杜甫。杜甫为了表达谢意,决定把《绝句》回赠给贺知章。但是由于杜甫不胜酒量,喝醉了酒,忘记了古诗的正确顺序。他们很烦恼,你有什么好方法可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段录像虽然不很精彩,但学生兴趣很浓,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1.图中有哪些人物?2.他们在做什么事情?3.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4.你能帮助他们吗?5.文字的剪切和复制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学生认为抄写《咏柳》对应复制和粘贴,排列《绝句》对应剪切和粘贴,从而学生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类比迁移,多作比较,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培养学生自我发现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把原来比较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这样学生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例如我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时,把它与工厂生产进行类比,调度室相当于控制器,生产车间相当于运算器,仓库相当于存储器,原材料购进相当于输入设备,成品运出相当于输出设备,调度室对原材料和成品的需求进行规划,安排生产,储存,运输;相当于控制器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控制,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和数据到运算器中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存回存储器,需要时从存储器中取出运算结果送往输出设备。

篇3: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摘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所带来的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正给传统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能否成功实施整合,已成为现代教学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化繁为简,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容量大,大量节约板书时间,教学效率高,教学效益好;教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传统观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革新课堂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整合有效教学

作为成人,我们常常怀念童年时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生活。而现在的儿童再不会有这种怀旧之情,因为沉重的学习负担已使他们童年的欢乐化为乌有。目前的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失去了儿童应有的梦想和激情,失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失去了儿童应有的童真。他们变得现实、麻木、呆板;变得消极、沉重、少年老成,学习成了孩子们最痛苦的事情。基于此,我们选择“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学习研究”作为研究课题,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效的学习工具,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所带来的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正给传统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能否成功实施整合,已成为现代教学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率。

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无疑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功能创设情景,渲染气氛,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新事物、新问题,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充分调动学生渴望新知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把原来枯燥严谨的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1.将问题情境“故事化”增强趣味性

学生都爱听故事,特别是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教师要将问题情境故事化,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我在教学《日月潭》第二自然段时,这一段介绍了日月潭名字的由来,我就给孩子们播放了了日月潭名字由来的神话故事,绘声绘色的讲解,丰富多彩的图片,使学生身临其境,丰富感人的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