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理解教师在语文课程中地位

理解教师在语文课程中地位

2024-05-05 阅读 1720

理解教师在语文课程中地位

如何理解教师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

发布者:林成钦

教学认识论认为,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只能是:就是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教学中师生的规律性联系,是各种各样的具体的师生联系方式的理论抽象和概括。《现代教育的》认为:严格的说,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在师生的社会关系基础上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为教学认识的主体。那么,我们对教师的主导应该怎样认识呢?教师主导是对学生主体活动的领导,或者说,教师设计、组织的恰恰是学生认识教学内容这一活动。

那么,如何确定教师的主导地位呢?我们应该抛弃传统的师生观念,重新认识师生关系。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教师与学生应当互相尊重,树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其他场所,师生的社会关系与业务关系和谐统一,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只有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否则,在课堂上教师尽管引导的很科学、很合理,也必然有一部分学生会置之不理、漠然处之,从而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必需的,是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前提条件。

但是,在实际中仅仅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远远不够。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将来成为一个可被社会承认的个体。除了学生本人自身发展的要求之外,还有社会、公众的要求。众所周知,伴随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到来,人们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权威正在或者将要受到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的一方面可能来自于学生,比如,学生有时会提出教师意想不到或者不能准确解答的疑问。那么教师又该如何做呢?只能是不断地破除旧的观念,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信;除此之外,教给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方法和渠道,鼓励学生多主动学习知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正如终身教育提出,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各种各样的新的挑战,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重新建立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不断的学习进步。

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现在一些学者提出"学校消亡论",认为学校不但不能解放人性,而且越来越压抑人的发展。但在实际中,学校教育仍是主要存在的教育方式,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现代的教师应当认识到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必要性和爱岗敬业、提高自我的紧迫性。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应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备课,努力构造出合理的教学过程和不足

教师备课过程中,应该结合自己历年的工作经验,依据教学大纲,预测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并设计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依据学生的思维,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过程,而不是完全机械的依据教材的次序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如果过分的依据教材的安排,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比如,在实际教学中,可让学生预习,提出自己认为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每当一节课讲完后,也要注意反馈学生的意见,清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障碍,及时对讲课的内容和过程作出适当的调整。

二.在学习方法上给予科学的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现代教育中尤其重要,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说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多思考和多提问,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所以,反应事物运动规律的知识都不是绝对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在学习中,应当引导学生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性、统一性,尤其应该注意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在学习内容上加以指导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掌握科学知识的有利工具,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一工具,应该对所学内容、所学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透彻的分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给予充分的注意和必要的指导。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其存在的思维障碍不同,教师应当走到学生中,在引导中找出学生的思维障碍,从而做到有的放矢的引导,避免了引导的盲目性和无效性。比如,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时,其思维往往与教师有一定的偏差,就是应该乐于接受,因为真正的引导,是发现学生的问题和闪光点,不是按照教师的路子探索下去。只有这样,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通过讨论,才能把问题彻底弄清楚。

四.注意教师语言的引导

语言包括口语和身体语言,合理的语言运用,有助于提高课堂效果。教师的讲述应该具有科学规范、逻辑性强、有幽默感等,这样的语言,会使学生们精神振奋,提高课堂的注意力。身体语言,如赞许的点头,恰当的手势,前倾的身体等等,身体语言的运用,可以增加教师讲述过程当中的感染力。因为教师的语调、表情、身姿、手势、眼神……,也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出教师本身的情绪,情感与态度这直接影响教师在课堂中主导性发挥的优劣.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增加学生的主动性,积极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具有创造性精神的人才,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值得思考。

www.qiQuha.com.com 制度大全

篇2: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点滴思考

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点滴思考

【摘要】

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积极采用的主要教学手段,与过去“教师+课本+板书”那种既花精力又花时间的“我讲你听”的注入式教育相比,更为先进,更为快捷,更能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的全方位发展。但在实际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该如何正视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尝试浅析一二。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程整合思考

【正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给小学语文的教学带来了新的视野,新的天地。它对现如今的“以生为本”的教学核心、高效课堂的创建、凸显学生“真学真思真议”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形式等方面都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因为工作性质的缘故,听课的机会相对而言就会多一些,在这个过程中就发现了一些问题。在一些小语课堂上,尤其是年轻教师的课堂。多媒体手段的“喧宾夺主”“画蛇添足”现象非常严重,信息技术被“滥用”、“误用”,这样的结果不仅不能有效地辅助我们的语文教学,反而使我们的语文课成了“四不像”,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走进了不应该有的误区。

1.以课件演示代替文本阅读

语文课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带着学生潜心会文、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学习语文。可是,我们有些教师却剥夺了学生走进文本、深刻感悟从而形成能力的权利,把本应该是培养学生进行言语习得的好素材,加入自己的个人理解,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内容来了解文本的内容,没有自己的个体感悟。

比如说《鸟的天堂》一文,作者第二次经过大榕树发现它真的是“鸟的天堂”的段落,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学生进行“以点到面”场面描写的素材,让学生自己抓住关键词仔细品读,在读懂的基础之上,顺势引导学生关注到语言的表达形式,从而完成读写结合。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更为学生的习作能力打下基础。可是,我们的好多老师在这个环节却用了多媒体视频,舒缓的音乐、百鸟齐鸣的欢腾视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多媒体有了极大的兴趣,可是却缺少了学生品读文字,咀嚼文字的过程,语文学科特点荡然无存。

2.以直观画面代替学生想象

我们中国的汉字是表意文字,能很好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带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语文实践中,学生通过感受、品味语言,和自身的知识、经验、情感等进行有效嫁接,进而来感悟文本。我们小学语文所选取的美文,更是有利于学生反复品读、想象、感悟、体验,进而读懂文本。比如《桂林山水》中那令人神往“甲天下”的美景;《走进丽江》那蜿蜒盘旋的玉龙雪山;《五彩池》中那天堂般的仙境等等。学生可以在这些美文的品读中,放飞想象、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而多媒体的“误用”,以直观画面代替学生想象,降低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咀嚼能力,造成学生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的缺失。比如《桂林山水》中山的“奇、秀、险”带给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了我们对美的憧憬。可是多媒体的图片的呈现,却把这些美的文字直观化、具体化,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思维形成了定势,影响了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来解读文本。

语文不是因直观画面而形象,它和其他学科不同,要求想象、感悟的东西比较多。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描述,把文字还原成画面,并加以感受或表达,来培养语感,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审美体验。所以,教师不能以直观的画面代替学生的想象,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剥夺孩子们想象的空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篇3: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关于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指教师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学内容来源,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空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如何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成为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所应思考的问题,也是以后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很多方面,我侧重研究的是教材本身课程资源拓展的开发与利用。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在从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着眼于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教学《雪趣》一课时,我发现这篇课文里有许多生动的词语,如:争先恐后、涌出、欢声笑语、眼帘、充满、分享、恋恋不舍、诗意浓浓……

语文课上,我引导学生学完生字、熟读课文之后,我让他们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孩子们的语感是很强的,一个个生动的词语脱口而出,我顺手将它们写在黑板上,然后要求孩子们把词语写在自学笔记上。随后我又让学生将文中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画出来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让他们在读中听中更好的感受词语的美感。

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同学们,开学了我们愉快的大课间又开始,老师觉得我们大课间的许多场景都与这篇课文很相近,今天我们的日记题目就是《愉快的大课间》。老师有个要求,日记里必须用到自学笔记里的词语,不许少于两个,大家有这个信心做好吗?”听了我布置的任务,许多孩子都显得很有兴致,一副跃跃欲试、想要挑战的样子。

第二天早晨日记收上来了,我一翻阅,真的有些兴奋,大部分学生写的日记都用上了“争先恐后、欢声笑语、恋恋不舍”等词语,所以读起来比以往写的日记流利、生动了许多。

我班的田志力在日记中写道:铃铃铃,一阵悦耳的铃声响后,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涌出教室来到操场。看吧,他们有的在奔跑,有的在做游戏,还有的玩丢手绢……忽然传来了一阵阵欢声笑语,仔细一看一幅美丽的长蛇阵图映入我的眼帘,原来他们在玩老鹰捉小鸡呢!……

王彦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每天第二节课做完眼保健操之后就是我们期待的大课间。大课间的音乐一响起,同学们就争先恐后的跑出教室。操场上顿时充满热闹起来。映入眼帘的是同学们快乐玩耍的场景,老师们也来和我们分享游戏的快乐。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校园。……

王睿川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下课铃声响了,又到了大课间的时间,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涌出教室,跑到宽阔的场上做着自己喜欢的游戏。操场上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时间在欢乐中悄悄地溜走了。上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恋恋不舍的走进教室,可是我们的笑声却留在这美丽的校园。

在教学《问银河》一课时,结合诗歌形式,让学生大胆想象,仿写诗歌: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那里可有……那里可有……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许多生动的诗歌呈现在我的眼前。

在教学《我们去听秋的声音》一课时,我让学生想想落叶会说什么,蟋蟀会说什么,大雁会说什么,秋风会说什么,然后让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加到诗歌中,对诗歌进行了二次创作。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虽然力图充分利用教材的开发与利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但是还是存在着方法单一的弊端,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差,知识积累少,让我在教学中存在了许多困惑。

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一定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小学语文课程开发与利用中取得骄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