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学习目不明确是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主观原因

学习目不明确是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主观原因

2024-03-09 阅读 6153

学习目不明确是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主观原因

学习目的不明确是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观原因

1、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不明确是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观原因。学习是一种艰苦而长期的脑力劳动,需要学生付出艰辛和努力,否则就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它要求学生具备勤奋、刻苦,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等一些良好的心理品质。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学生往往知难而退,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而学习,在困难面前丧失斗志,没有信心。久而久之,学习上的问题越积越多,学业越落越远。

2、个人意志品质因素.

学生意志品质差也是导致厌学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闲难,更没有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体验。一旦在学习上碰到一点困难,便打退堂鼓,不敢与困难斗争,因而放弃学习。此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诱惑”、使之分心的事物越来越多,多彩的娱乐活动当然远比学习活动更为吸引人。许多学生由于自制力不强,沉溺于玩耍之中,而有意无意便“忘”了作业,或者把今天的作业留到明天完成。

3、个人学习障碍

A、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和学习的积极性密切联系着。学习效果好,就能增强学习动机;长期学习效率不好,就会使原有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越是成绩差的学习生,越是缺乏学习动机,越是不想学习。于是就出现了恶性循环,产生了厌学情绪。

B、注意力缺乏症和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合理分配注意能力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不能安静久坐,爱做小动作,或爱与别人说话,严重干扰课堂秩序,自我控制能力极差,严重的便发展为旷课、逃学。

C、慵懒症与心理惰性。主要表现为:学习被动,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即使家长每天花几个小时督促孩子学习,自始至终奉陪,儿童仍对学习厌倦,既无效率,也谈不上质量。

小学生厌学心理因素三、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父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对孩子有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是孩子愿不愿意学习和怎样去学习的指示器。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为:

1、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

学生胡×,小学一年级学生,独子。父母经商,工作繁忙,顾不上教育孩子。胡×活泼好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作业、学习成绩老是跟不上,对生活中的小常识一无所知,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他每天上学都由奶奶背着书包送他到教室。该学生连整理书包、系鞋带等小事都不会。由于父母的放任自流与奶奶的过分溺爱,导致该生缺乏责任心与自制力,上课自由散漫,独立性较差,把不良的生活习惯(自己该做的小事不做)带到学习中来(自己该完成的作业不完成),久而久之,学习自然跟不上了,越是跟不上,越是不愿学习,形成了恶性循环。

2、要求过严或态度粗暴。

对孩子严格要求固然重要,但过分地严格特别是用粗暴的手段对待孩子,非但达不到要求,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如小学四年级学生徐某,一至三年级均是班级学习委员,酷爱学习,遵守纪律,聪明温顺,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父母的掌上明珠。但由于父母对她的期望过高,要求过严,父母要求女儿每门功课必须在98分以上,有时考了97分,在班上名列前茅,父母仍不满意,稍不用功,少不了一顿皮肉之苦。在父母的过激管教下,徐×的心理压力很大,学习丝毫不怠慢。从四年级开学以来,她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尤其对考试产生了恐惧。

阅读小提示:从徐某的学习问题中可以看到,这个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完全是因父母的过分期望和粗暴的惩罚手段引起的。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要被责骂,受皮肉之苦,使孩子疲于奔命,叫苦不迭,以致造成严重的身心疲劳,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中这样传统的棍棒式教育,孩子怎么会视学习为乐事呢?

3、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我们都明白,一个充满“战争”气氛的家庭,只能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就容易引起厌学情绪。许多资料都表明,“问题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子女”的概率要大大超出正常的家庭,同样,产生厌学情绪的孩子也较多地出现在“问题家庭”中。

制度大全 www.qIquha.com.com

篇2:在教学中消除农村学生厌学心理

在教学中如何消除农村学生的厌学心理

三亚市崖城中学林开朗

众所周知,农村学生由于特定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以及前所受教育的经历,使这些农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比较拘谨和胆小,缺乏个性和活力,这样一来,学习基础差,落后面相当大,多数农村学生都处在厌学状态之下,而教师教得比学生学更吃力。针对这个问题,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我尝试着能否有方法去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呢?就此问题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克服学习上的自卑感,培养其学习的自信心。

我在数学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开放,鼓励个性发展的教学氛围,要求自己多与学生沟通,每次上课之前几分钟,到教室里与学生交流,而下课后也总要询问不同类型层次的学生以交换意见,师生之间形成平等的朋友式的融洽关系。使学生对教师没有戒心,在老师面前不再害怕会受老师的批评等。同时在教学中大力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和分层次的教学,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个性,能力特点,看到努力的方向,增强学如数学的自信心。

在课堂上充许学生随时质疑,提问时对各种答案中的合理成分给予充分肯定,尤其是那些有独到见解,新颖答案,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这样做在学生中会形成一种共识;不怕“见解”有错,就怕没“见解”,不怕问题提得不好,就怕没问题提。这样学生心理压力就得到放松、学习数学的兴趣当然越来越浓。

二、激发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学习动力

以学生为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我让学生在心里拟好一个数学,然后将这个数字乘上3再加上4,然后把结果告诉老师,当结果报出为4时,老师马上就说不得出他拟好的数为0,当报出的结果为10时,则数字为2,当结果为16时,则那个数字为4等等,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指出奥妙所在,其实是求方程,3χ+4=4、3χ+4=10、3χ+4=16时的示知数χ的值,此时再引出课题,十分生动有趣,学生为了能象老师那样很快就能得到这个χ的值,自然就很认真而且有很浓的兴趣去学习本章节的内容了。除此以外,有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有时,除教材内容外,教师也要注重地安排一些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或小游戏,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把自己变成了课堂的小主人,同时觉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让学生在学习的每个环节中都觉得“我能行”,“我做得最好”,从而渴望“让我露一手”、“看我的”的积极表现,此时农村学生将慢慢变为一个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爱表现自己的行为了,改变了以往胆小怕事的心理状态,最终消除了厌学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