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参加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有感

参加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有感

2024-03-09 阅读 5564

参加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有感

参加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有感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发表主题为《积极心理学与人类幸福》的演讲

20**年11月9日到11日,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众多来自国内外的心理学界领袖级专家、顶级学者齐聚一堂,会议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塞里格曼教授在内的国内外专家轮番登场,围绕“积极心态成就幸福中国”这一主题,关注国人“幸福”。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着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ertinSeligman)和劳拉·金(LauraKing)。与传统心理学只关注人的弱点、致力于修复损伤不同,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关注人的优势,给人以力量,让人对生活中最好的东西感兴趣,在关注病人的同时,努力让正常人的生活更美好。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终身教授彭凯平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大会能够更好地推动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应用,促使国民对幸福有全新的认识,从而最终实现由幸福的国民个体组成的幸福中国的建设。

此次大会感受颇多,尽量录得以下精华与大家分享:

针对“应试教育让学生不幸福”的问题,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认为追求分数与追求幸福可以不矛盾,因为幸福因人而异。对于喜欢考试的学生来说,好的分数就是他的幸福。所以我们要找到每个人幸福的来源。一刀切是偷懒的做法。

针对“如何改变学生的缺点”的问题,彭凯平教授认为,科学研究证明,教育对人能改变的只有30%-40%。所以,丢掉“我的教育会改变孩子”和“唯教中心”论的想法,了解孩子并顺势而为,发扬他的优势而不是改变他的劣势,帮助他而不是控制他。

针对中国有不少家长喜欢管学校,逼着学校按照他认为对的教育理念去工作。彭凯平教授认为:这是太自信的表现。教育是一门专业,专业的事应该交给专业人士来做,尊重教育的科学性、技术性。作为家长,你可能在你的工作领域非常卓越,但你不是专业的教育人士。另外,家长也应该超越“自我中心”意识,尊重其他人的孩子,不要强迫别人的孩子去接受你觉得好的教育。教育部门应该用大气和硬气回应家长的霸气。最后,教师、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培养学生中心的理念,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意愿,民主、平等。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MihalyCsikszentmihalyi用“Flow”形容一种特别专注于自己熟悉和喜爱的工作时达到的幸福酣畅的状态,这是人类所追求的真正幸福的体验,翻译为“福流”。根据积极心理学家的研究,人们在福流状态时的身心快乐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最高尚的。福流的状态体会得越多,我们的幸福指数就越高。

【丹麦人的幸福-东西方幸福对话】--MadsBab(筹建中的丹麦幸福中心主管),丹麦是调查中全球幸福感最高的国家,MadsBab提到丹麦的教育:中小学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的培养,轻分数重激励,鼓励儿童自我智力的提升。在课堂上,既定事实(例如概念)无需过多讨论,更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每天早上老师会将一天的课程大体安排告诉学生,之后学生有三十分钟时间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密切关注,及时介入,“积极的放松”。

推荐书目:

《真实的快乐》马丁·塞里格曼着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学习乐观--成功人生的第三个要素》新华出版社出版

《积极心理学》任俊着上海教育出版社

采编:www.QiquhA.com.com

篇2:在音乐与戏剧表演教学过程中认识心理学训练在其中作用和价值?

在音乐与戏剧表演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心理学训练在其中的作用和价值?

发布者:郭宓

我们国家的学生总体上来讲在这种集体性的活动当中,包括学习性的活动当中这种个性特征这方面它的表现主要是体现出比较含蓄比较内敛,而且不是很外露的这样一种心理特征。在行为的表现上面主要是体现出一种行为被动,不生动不丰富,思想与行为缺乏一种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因为经常是在国内和国外两边做访问学者交流考察,经常有人在问我这样的问题,说周老师你比较一下国内和国外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你觉得他们之间的差异在什么地方?那么经过我自己的观察和我自己的分析以及其他的专家的一些分析,我觉得刚才我说的这样一些特征是一个比较主要的特征。其实我们在基础教育里面包括我们的音乐的基础教育里面,我们特别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这一方面的扎实程度可以说是举世公认的。但是为什么到了大学以后我们后劲显得不足?就这种创造性的这样一种体现就显得不足了。实际上我们在基础教育当中,我们比较强调的是共性的东西,对学生的这样一种个性的尊重个性的保护和个性的这个激发这方面是我们以往的教育当中所缺乏的。比较薄弱的这样一个环节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教育包括音乐教育那么他所要这个达到的一个根本的目标是塑造人,人格的完善,健全的人格,那么为了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各个学科各个课程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去做。那么作为音乐教育它同样有这样一种功能,就是通过音乐的这样一种手段去达到一种塑造完善的人格的这样一种目标。那么就我们这一模块来讲,音乐与戏剧表演,我们是希望通过音乐与戏剧表演这样一个模块,能够在这些方面做到一些改进和促进的一些作用来体现音乐艺术和其他的艺术相融合的过程当中所能够展现出来的独特的价值。我觉得就这一方面来讲的话,作为老师来讲,包括作为音乐老师来讲,在看待培养学生的问题上,在看待自己的专业教学的问题上,首先应该做的有是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就是塑造人的这么一个高度,然后又能够把它落实到一个基点,这样一个基点就是我们的音乐的教学。

的,心理学,价值,教学,如何

篇3: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

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自身教学经历,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情感教学;心理沟通;教学思维;互动教学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里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应从创新教学方法方面入手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

多少年来,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希望教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真正内涵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郭沫若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读书把活人读死,活读书把死书读活”。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教师仅仅有课本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

2.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

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者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这就应当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教育者应当努力了解一个人,看他在实际上究竟是怎样的人,了解他的一切优点和缺点,他平素的一切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等……”。所以说,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多渠道接触学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思想动态,知识层次以至个人性格、特长、交往、爱好等等,做到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中有数。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业精神,更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去认识学生,全面、全局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不能笼而统之地把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认为是相同的“学生”,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篇4:谈心理学教学发展学生学习主体性

谈心理学教学如何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摘要]高师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适当的学习取向,应从这三个方面来审视教学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关键词]高师心理学教学主体性

高师心理学教学不应是一种简单的知识授受活动,不应是教师的单向灌输过程,而应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信息沟通与加工的过程。这一过程也不单纯是理性的认识活动,而是情感交流的活动,包括着生动、丰富的生命意义。要想真正提高高师心理学教学的实效,教师就必须从有效学习的三个必要条件来审视教师教学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一、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激活学生相关的原有知识

教师必须根据高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心理学教学内容作合理的取舍与有效加工,使教学内容与高师生的学习特点、已有的相关知识基础保持适度的“落差”。没有新旧知识之间的“落差”,高师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不能被调动起来;但如果这种“落差”太大,易使高师生由于寻找不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而消极被动地应付学习。

另一方面,教师在传授新知识之前,要注重同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要充分借助原有知识,应用比较的方法,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引导学生得出新知。心理学理论的内在联系很明显,结合这一点,首先,教师要采用“设计先行组织者”来激活学生相关的原有知识,使新的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沟通,增强新旧知识的互相关联,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也为以后有关知识的学习作了准备。其次,引导和训练学生注重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把众多的知识点串成线,结成网,叠成块,构建科学有序的知识网络结构。由于过去在心理学教学中未充分考虑原有知识在新的学习中的关键作用,没有对教学内容做合理的取舍和有效加工,教学效果不理想,这是没有确立高师生学习主体性的表现。我们应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到自己是一位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启迪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比较、联想、假设等手段推导和掌握新知识。这种考虑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构建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对他们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但外部环境同样不可忽视,强调高师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并不意味着贬低外部因素的作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在没有受到外界刺激时是处于平衡和静止状态的。只有受到外部的信息刺激,它才会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的活跃状态。任何有效学习都蕴含着必不可少的外部学习条件,外部条件主要包括教材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媒体的使用等教学策略。教学情境当然也属于外部条件之列,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可以优化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教师的作用要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就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首先,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教师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文化素质提高的中心任务。这样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更加有效,教师要注重课堂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是针对学习需求,从分析学生的前置经验和潜力发展入手,制定教学方案的系统决策过程。教学设计既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去进行教学,促进与指导学生的学习。因此,心理学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教师应培养学生适当的学习取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了适当的外部教学条件和原有知识基础,如果缺乏学习者的主动加工,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仍然不能发生。学习者的主动加工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结合构成学习取向。

实践证明,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是引起学生心理学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及掌握学习心理学理论的价值,就会引起学习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对那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学生最感兴趣。可提出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鼓励他们带着实际问题主动思考。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急切地等待教师的解答时,就会激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此时讲授新课内容,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提高。

篇5:看待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如何看待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即0-6、7岁儿童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心理发展规律是指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学前儿童并不是一出生就具备了人类的各种心理过程,其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顺序和发展方向的,且这些顺序和发展方向是带有客观规律性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学前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探讨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带有规律性的发生发展趋势。

2.研究学前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研究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趋势是从纵向角度来谈的,而研究学前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则是从横向角度来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会有规律地出现各自特有的、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典型的特征。

3.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各个不同、因人而异的,但个别差异的表现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不仅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的表现及其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这些差异是怎么形成的。

4.探讨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主要是探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因,影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如何相互作用的规律等问题。

以上四个方面实际上也就是学前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