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度大全 >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方案

2024-05-04 阅读 6584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方案

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无疑是当今教学设计研究的基本问题。下面是有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方案,欢迎参阅。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

一、教材及网站资源分析:

《海底世界》是人教版第六册的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它以生动有趣的笔法,从光和声两方面描述海底的景象,从动物、植物、矿物等三方面介绍海底的物产,从而让人们认识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对于本课可采用网络环境下的问题探究学习,它使本课有了丰富的外延,主要学科是语文,还涉及到地理、环保、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

1.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在多媒体网络环境的作用下,帮助学生了解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过程与方法: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完成学习报告,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和信息搜集、处理和加工的能力;在学习平台上进行小组协作的形成性评价,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在网络环境的作用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网络,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3.网站资源分析:

本课的难点是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但仅仅从语言文字上了解,显得是那么苍白,因此,我从Internet上搜集了有关资料,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制作了这个主题网站。

《海底世界》是根据人教版课文《海底世界》制作的专题网站。该网站试图以人性化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利用网站开展学习活动的需求、方式、效果,来开辟出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新阵地。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主要指导,充分利用主题网站,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索式学习。

三、学法指导:

1.学生状况分析:

知识水平:能读懂文本并能依据特点情景展开合理想象。

学习能力:基本能进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新知。

信息素养:基本能作普通的电脑操作和上网搜找资料。

2.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小组协作利用专题网站进行关于海底植物、海底动物、海底矿产、海洋乐园等方面的探究,解决感兴趣或想要了解的问题,完成学习报告。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课题

激情谈话,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引出课题。针对课题提问,自主初步浏览网站。

(二)自由读文正字音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教师点评。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自主学习第2、3自然段。

A.提出任务:你认为海底世界“奇异”在哪里?把有关的语句粘贴下来。

你最喜欢哪几句话?粘贴下来,并读一读。

学习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B.师生交流

(1)交流“奇异”的语句。

(2)交流最喜欢的语句。

指导朗读:

你认为如何读?

C.教师小结。

过渡:海底不单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不信我们又去看一看。

2.合作学习4―6自然段:

A.提出合作任务

4―5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写出海底世界物产丰富的特点?

你们小组最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并想一想为什么?

小组讨论:你们还知道哪种动物的活动方式?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B.学生3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C.师生交流:

交流问题。(指名回答)

板书:动物植物矿物

交流问题。请小组朗读。

交流第4自然段: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

哪些语句体现动物的多?(三万种)

作者重点抓住哪方面写?(活动方法)

你最喜欢哪种动物的活动方法?

你们还知道哪种动物的活动方法?(多媒体展示动物的活动方式,通过丰富的视听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D.教师小结。

3.回归整体。

围绕板书,引读最后自然段。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网络探究我能行

1.教师介绍网站相关内容

2.提出探究方向。

3.介绍学习报告和评价标准。

4.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感兴趣的问题。

5.交流汇报。

6.教师小结。

五、设计思路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协作、探究,最终分享信息的能力。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2

一、概述

课文是小学阶段,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完成本课教学共需要两个课时。学习中,让学生围绕“中华不振”这四个字朗读课文,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再补充租界的课外资料,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通过这篇课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们中国曾经所受的屈辱,在历史中得到教训,使他们反思为何中华不振。同时,希望学生能从周恩来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襟中受到一点启发,反思自己读书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课始,老师通过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从而为本节课学习周恩来的远大胸襟作以铺垫。由于事情发生在100多年前,学生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甚少,因此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朗读体验,观看课件激发孩子的内心体验,使孩子在体验中感悟旧中国“中华不振”的悲惨,从而理解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中需准备的资源有:

1、让学生搜集旧中国租界地的资料。

2、课件准备:租界地图片及租界地内中国人民受欺侮的资料。

课文中便于学生重点学习的关键语段。

六、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揭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2、解题。之,的。崛起,兴起。题目意思: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二、复习。

1、先来读一组词语。

中华不振疑惑不解铿锵有力

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耀武扬威衣衫褴褛得意洋洋

2、回忆课文内容,试将词语带入其中。

1920*年,周恩来随伯父到东北的师范学校读书。伯父的一句“”,让周恩来感到。在一个的星期天,他来到了、的外国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的中国妇女。于是周恩来在心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当校长问道诸生为何读书时,他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

三、感悟周恩来的“疑惑”。

同学们,不难发现,故事因伯父的话而起。我们先去听一听伯父说了什么。(出示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

1、师读旁白及周恩来的话,学生读伯父的话。板书:伯父的话

2、同学们,伯父的告诫,伯父的叹息,让周恩来心中充满了――(疑惑)板书:疑惑

3、他疑惑?(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中华不振

4、了解租界地。

师简介:所谓外国租界地,就是帝国主义凭借他们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国力,强行霸占我们中国的一些领土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四、理解“中华不振”。

让我们和周恩来一道怀揣疑惑,进入租界地去一探究竟。

1、出示问题,请同学们默读7-8自然段,思考:哪些地方让你感觉“中华不振”?画出相应的句子及词语,并批注出你读文的感受。

2、学生默读。

3、交流画出的句子,品读感悟。

①租界景象。

注意:抓住关键词“闯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大不相同”感悟课文。

小结:同学们,贫穷的中华大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而这繁华却不属于中国!读出我们心中的不平衡!读出中华不振!

②租界内事件

过渡:更可气的是帝国主义不仅霸占我国的领土,还大肆欺压我国的百姓。我们看――(出示文字,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画面。(师伸手做出“请”的姿势。)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好吗?(①

www.qiquHa.com.com 制度大全

篇2: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方案

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无疑是当今教学设计研究的基本问题。下面是有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方案,欢迎参阅。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

一、教材及网站资源分析:

《海底世界》是人教版第六册的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它以生动有趣的笔法,从光和声两方面描述海底的景象,从动物、植物、矿物等三方面介绍海底的物产,从而让人们认识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对于本课可采用网络环境下的问题探究学习,它使本课有了丰富的外延,主要学科是语文,还涉及到地理、环保、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

1.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在多媒体网络环境的作用下,帮助学生了解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过程与方法: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完成学习报告,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和信息搜集、处理和加工的能力;在学习平台上进行小组协作的形成性评价,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在网络环境的作用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网络,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3.网站资源分析:

本课的难点是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但仅仅从语言文字上了解,显得是那么苍白,因此,我从Internet上搜集了有关资料,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制作了这个主题网站。

《海底世界》是根据人教版课文《海底世界》制作的专题网站。该网站试图以人性化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利用网站开展学习活动的需求、方式、效果,来开辟出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新阵地。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主要指导,充分利用主题网站,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索式学习。

三、学法指导:

1.学生状况分析:

知识水平:能读懂文本并能依据特点情景展开合理想象。

学习能力:基本能进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新知。

信息素养:基本能作普通的电脑操作和上网搜找资料。

2.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小组协作利用专题网站进行关于海底植物、海底动物、海底矿产、海洋乐园等方面的探究,解决感兴趣或想要了解的问题,完成学习报告。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课题

激情谈话,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引出课题。针对课题提问,自主初步浏览网站。

(二)自由读文正字音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教师点评。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自主学习第2、3自然段。

A.提出任务:你认为海底世界“奇异”在哪里?把有关的语句粘贴下来。

你最喜欢哪几句话?粘贴下来,并读一读。

学习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B.师生交流

(1)交流“奇异”的语句。

(2)交流最喜欢的语句。

指导朗读:

你认为如何读?

C.教师小结。

过渡:海底不单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不信我们又去看一看。

2.合作学习4―6自然段:

A.提出合作任务

4―5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写出海底世界物产丰富的特点?

你们小组最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并想一想为什么?

小组讨论:你们还知道哪种动物的活动方式?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B.学生3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C.师生交流:

交流问题。(指名回答)

板书:动物植物矿物

交流问题。请小组朗读。

交流第4自然段: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

哪些语句体现动物的多?(三万种)

作者重点抓住哪方面写?(活动方法)

你最喜欢哪种动物的活动方法?

你们还知道哪种动物的活动方法?(多媒体展示动物的活动方式,通过丰富的视听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D.教师小结。

3.回归整体。

围绕板书,引读最后自然段。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网络探究我能行

1.教师介绍网站相关内容

2.提出探究方向。

3.介绍学习报告和评价标准。

4.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感兴趣的问题。

5.交流汇报。

6.教师小结。

五、设计思路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协作、探究,最终分享信息的能力。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2

一、概述

课文是小学阶段,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完成本课教学共需要两个课时。学习中,让学生围绕“中华不振”这四个字朗读课文,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再补充租界的课外资料,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通过这篇课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们中国曾经所受的屈辱,在历史中得到教训,使他们反思为何中华不振。同时,希望学生能从周恩来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襟中受到一点启发,反思自己读书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课始,老师通过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从而为本节课学习周恩来的远大胸襟作以铺垫。由于事情发生在100多年前,学生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甚少,因此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朗读体验,观看课件激发孩子的内心体验,使孩子在体验中感悟旧中国“中华不振”的悲惨,从而理解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中需准备的资源有:

1、让学生搜集旧中国租界地的资料。

2、课件准备:租界地图片及租界地内中国人民受欺侮的资料。

课文中便于学生重点学习的关键语段。

六、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揭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2、解题。之,的。崛起,兴起。题目意思: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二、复习。

1、先来读一组词语。

中华不振疑惑不解铿锵有力

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耀武扬威衣衫褴褛得意洋洋

2、回忆课文内容,试将词语带入其中。

1920*年,周恩来随伯父到东北的师范学校读书。伯父的一句“”,让周恩来感到。在一个的星期天,他来到了、的外国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的中国妇女。于是周恩来在心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当校长问道诸生为何读书时,他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

三、感悟周恩来的“疑惑”。

同学们,不难发现,故事因伯父的话而起。我们先去听一听伯父说了什么。(出示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

1、师读旁白及周恩来的话,学生读伯父的话。板书:伯父的话

2、同学们,伯父的告诫,伯父的叹息,让周恩来心中充满了――(疑惑)板书:疑惑

3、他疑惑?(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中华不振

4、了解租界地。

师简介:所谓外国租界地,就是帝国主义凭借他们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国力,强行霸占我们中国的一些领土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四、理解“中华不振”。

让我们和周恩来一道怀揣疑惑,进入租界地去一探究竟。

1、出示问题,请同学们默读7-8自然段,思考:哪些地方让你感觉“中华不振”?画出相应的句子及词语,并批注出你读文的感受。

2、学生默读。

3、交流画出的句子,品读感悟。

①租界景象。

注意:抓住关键词“闯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大不相同”感悟课文。

小结:同学们,贫穷的中华大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而这繁华却不属于中国!读出我们心中的不平衡!读出中华不振!

②租界内事件

过渡:更可气的是帝国主义不仅霸占我国的领土,还大肆欺压我国的百姓。我们看――(出示文字,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画面。(师伸手做出“请”的姿势。)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好吗?(①

篇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有效操作合作探究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有效操作的合作探究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驾岭学校王军丰

内容摘要: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有效的落实到课堂中才是关键,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是实现这教学设计有效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合作式学习既是“课改”新教学理念,也是实施新课程的新教学行为,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方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设计有效合作探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大的改观。审视我们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课堂操作,从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往往同样是一种低效教学。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设计有效呢?

一、制定有效目标

良好的目标意识是教师制定好目标的前提。目标的制定要以吃透教材为基础,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首先,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意图,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其次,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我们一直倡导“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名师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很简单。反之,会把简单的课越上越复杂,原因就在这里。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也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第三,对于每课的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的目标才是有效的。如:

二、确立学生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妨运用多种策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鼓励自主学习。

魏书生说得好:“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如:《生命的壮歌》一文通过动物界的两则故事,告诉人们蚂蚁和羚羊逃生的不同方法,其中都蕴含着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尝试请学生自主学习,列出问题。全班交流时,我请学生提出问题,再请已经能够回答问题的同学来回答问题。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学生已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了蚂蚁和羚羊的逃生方法。接着,我就教学重点加以梳理,与学生一起感悟其中蕴含的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