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四部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四部曲

2024-05-04 阅读 692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四部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部曲

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方面,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展现,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1.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才会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课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9+几的计算方法计算8+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同学们之间也常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讲长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1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想方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

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造意识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

2.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要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数学课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

我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素质教育鲜明地提出了“人”的意识的觉醒,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而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促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正如一位心理学家在论述教学活动本质特征时所阐述的那样:“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

计算方法,小学数学,好奇心,创造性,起点

制度大全-www.qiqUha.com.com

篇2: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下面是本人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就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尝试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我们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和归纳。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第十一册中教学比的应用这一课时,在学生求出了玉米地的面积与大豆面积的比为3:2后,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3:2的概念,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进一步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比,能联想什么?"在学生回答出:玉米的种植面积是大豆的;大豆的种植面积是玉米的;玉米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大豆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在这过程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学生那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使学生真正感到师生间的平等、民主与合作。积极参与、敢于尝试,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前苏联数学家雅诺夫斯卡娅在回答解题意味看什么时说:"解题就是意味着把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类比法。类比推理在科学实践中有着广泛而普遍的应用,在数学中它同样是发现概念、方法、定理和公式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创新知识。例如:在辅导学生解答后面一道题目时就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教学:某人从一向上运动的自动扶梯的顶部到底下用了7.5分钟;他若以同样的速度从下往上走,则用1.5分钟可到达顶部。如果他不走,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多少时间?如果停电,他用多少时间可从底部走到顶部?学生初次接触这道题目时,觉得很难思考,一时感到束手无策。此时,学生有一种"心欲求而不得,""心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在教学的关键处加强指导,启发学生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提醒学生:这题类似于我们学过的哪一类题,有的学生觉得像行船问题,楼梯向上的运动像水在流动,人向下的运动好像是逆水行,……。有了这一启发,学生就跃跃欲试了,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得到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我们可以把此人从上往下的运动类比成逆水行舟,并根据从上到下用7.5分钟,求出自动技扶梯与人的速度差为电梯长度的17.5;反之类比成顺水而行,求出速度和为11.5,再用和差问题的方法求出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的时间为:"分钟。"某人从底部走到顶部的时间:"分钟".这种通过教学手段上的突破、创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的联想,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营造创新氛围,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篇3: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保亭思源实验学校(中学部)朱君德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加强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人士研究的热点问题。*x同志曾强调“迎接未来科学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才能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已成为21世纪我国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如何适应这一要求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求,培养创新思维

布鲁纳说过:“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欲望,促使其开动脑筋,主动创新,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本人在讲“多边形的内切圆”时,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大小相同的三角形纸板和剪刀,在纸板上剪出一个圆形,看谁剪出的圆形面积最大,谁就是胜利者,学生兴趣大增,个个格外投入,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剪出大小各异的圆来,整个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轻松地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了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二、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质疑”是创新的钥匙,是思维的导火线,是问题解决的前提。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经说过,“遇到问题要敢于问个为什么?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形成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考,敢于怀疑一切。例如,在上面所提到的三角形纸板中剪圆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然后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剪出的圆会大小不同?怎样剪才能使圆的面积最大?如果在正方形中剪圆,情况又会如何?通过寻根问底,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创新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保证,学生一旦有学习兴趣,学生就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往往起着事信功半的效果。例如在七年级数学中,学习探索规律时,让学生计算1+2+3+…+10,1+2+3+…+100,1+2+3+…+1000这时学生会马上想到在小学曾经学到的高斯的故事,类似地,依次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