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学随笔:孩子活动是整合

教学随笔:孩子活动是整合

2024-05-05 阅读 4713

教学随笔:孩子活动是整合

文章来

源制度大全课

教学随笔:孩子的活动是整合的

在二期课改中,我们力图营造一个与孩子生活本身相一致的综合的形态,但是往往有拼凑的痕迹。

一个偶发的事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天,我和孩子在操场上早锻炼。几个孩子趴在高高叠起的轮胎边,往里看,还大叫:“龙卷风!

龙卷风!"我走上前一看,在轮胎叠起的筒里,有一些树叶,被风吹得沿着筒边扣‘转。洁洁问:“这是

龙卷风吗?’’小万说:“不是,这是被风一吹,树叶才转圈的0”洁洁:“里面哪有风啊?”孩子们的

争论引起我的关注,我想:“为什么不让孩子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呢?”

于是,我从教室里拿出了“我和风儿捉迷藏"的活动用具,开始了不知道是“运动"、“生活”、“

游戏”还是“学习”的集体活动。“我和风儿捉迷藏"的活动设计1、2、3是在集体活动中完成,只是第

二和第三点对换一下,因为DISCOVERY中的龙卷风和台风的强烈震撼,正好激起孩子躲避风的愿望。而

“风爷爷”和“制作风车’’放在角落活动中完成。而制作成的风车,可以进行体育游戏《转风车》。

值得说明的是:这些活动的计划安排,不在同一天完成。但是我知道:现在会面目全非的。

接着洁洁的问题,我问:“里面没有风吗?那么哪里有风啊?"我转身面对在场地上活动的孩子:“

大家找一找哪里有风?"于是,孩子们用眼睛找风:“树叶在摇动,树上有风”、“衣服在飘动,我的身

边有风”、“我们的三毛球在飘,这里的空中有风”……用自己的身体感受风:“我的脸上凉嗖嗖的”

……用耳朵来找风:“我听见呼呼的风声”……小乐说:“露在外面的地方都有风的0"洁洁旧事重提:

“那个轮胎里是龙卷风吗?"还是小万:“不是的,风一吹树叶就转圈了。”小乐补充:“说明轮胎里有

风。”王王:“龙卷风来了可厉害了!”

我介绍:“这张碟里,有说龙卷风的事。"

我又问:“你需要风吗?”孩子又议论开了:“我现在玩得很热的,风来了就很凉快”、“我们打

三毛球,不要风"、“对,我跳绳子也不需要风”、“我现在出汗了,不能吹风,会感冒的"……孩子说

了许多要风和不要风的理由。

我又介绍:“好,现在不需要风的孩子去找一找,躲一躲:什么地方是吹不到风的。另外,我还带

来了有关风的游戏。我们可以一起来玩玩。”

于是,一些孩子在“躲风”:大纸箱、布袋、降落伞等等都成了孩

子躲风的工具;一些孩子在制作风车:花坛边的小木椅,成了孩子的手工作坊;一些孩子在我的带领下

,跟随着录音机里的音乐,做起了“风爷爷”的游戏。‘

这时,孩子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经验直接参与活动,而孩子接触到的内容,也不再以信息为特

征,而是蕴涵在信息的背景与意义之间的联系之中了。

这时,我尽管带着“支持者、帮助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活动,但是“共享者”的角色,让我并

不在意活动的目标达成,而更关注活动的开展。

孩子的风车做好了,他们在操场上奔跑,比谁的风车转得快。一个孩子提议:“我们排好队,不许

跑,只好走,看谁的风车转得快。”当他们排成一横队时,我惊喜地呼叫:“啊,一排五颜六色的风车

,好漂亮!”“是啊,好漂亮!”老师和同伴的赞美,引发了孩子的表现欲,他们一会儿横队,一会儿纵

队地走或跑,转动着自己的风车,玩得不亦乐乎!――这个玩法已经接近体育游戏“转风车"了。应该这

么说,《运动》中的游戏,倒是与孩子的生活很接近的,以致孩子在这样可能的游戏环境中,玩着玩着

,就与书中的游戏谋合了。而老师的作用在于敏锐地捕捉孩子的活动与我们教育目的之间的联系,在顺

从孩子玩耍(游戏)的愿望中,引导这种有机的、整体的联系的建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心中不断注意

整合孩子的游戏行为。

吸引玩“风爷爷"游戏的,除了好听的歌曲,还有一些装扮玩具。在我带领了两遍之后,便离开孩

子,让他们自己玩游戏。可当我再次来到孩子们中间的时候,他们的游戏又有了新的玩法――“龙卷风

来了”,他们改变了游戏的第二部分,即扮“风"的孩子一声“龙卷风来了"。其他孩子在规定的区域内

,躲避“龙卷风”,被“龙卷风"刮到,就停止游戏。孩子们告诉我:“风爷爷来了,我们就像木头人

一样,龙卷风来了我们就逃,这样很有劲的。"是啊,有静有动有变化,游戏才有玩头!孩子在游戏中不

断地练习、不断地表现,宣泄着情绪,展示着能力,折射着情感、个性、经验和智慧的光芒,这才是孩

子自己的游戏呢。.

进行“躲风"活动的孩子,也正忙碌着。操场上的许多体育用具都成了他们的道具。瞧,他们用竹梯

将降落伞高高撑起,用轮胎压住降落伞,搭建成一个帐篷模样。这时,阿哲在搬运轮胎时,被轮胎碰了

一下,流出了鼻血。他们惊慌地找到我。我跑去一看,并不严重,脑子里却闪现出近期的生活目标:“

……积累自我保护的经验。”于是,我故作惊慌:“出鼻血了怎么办呢?快想想办法!"骆驼把阿哲的头

抬起:“这样,血不会流下来。"嘉文拿来了保健盒,用棉花塞住出血的鼻孔;佳佳拿来了湿毛巾,捂

在了阿哲的额头……事情就这样在个别孩子的忙碌下解决了,却也引起了其他孩子的疑问:“这样行吗

?"“干吗要捂毛巾啊?"“我妈妈就是这样给我弄的。”“为什么要这样?有用吗?"这些问题引发了另一

场讨论。而我体会到:生活目标就是在孩子所进行的活动中完成的,只有当我们的外在要求化作孩子内

在的需要时,生活教育才有可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当然,有关对“风”的了解和探

索还会继续:孩子们在教室里观看VCD,和爸爸妈妈从网上下载有关风的种类和风的形成,分享自己有

关风的图书等等,这些都是后话。

只是,这半天的活动给我的启发是:1.整合的核心就是联系的建立――最好使我们不同的类型、

不同性质的教育,在孩子的活动中,相互产生关联。这种联系的前提是教师对教育目标的烂熟于心。2

.整合就是整体形成的环节和过程――最好把孩子的需要化成一个活动的整体过程。3.整合就是回归

孩子本身的活动――最好使过程与内容、学习者与学习对象密不可分。因为孩子需要的了解和掌握的基

本信息往往存在于他经常进行的活动中。

世界是综合的,相信我们可以在孩子的整合活动中,分享更多的经验

文章来

源制度大全课

采编:www.QiquhA.com.com

篇2:乌鸦喝水教学随笔

《乌鸦喝水》教学随笔

  《乌鸦喝水》一课内容通俗易懂,很适合阅读。教学中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同时,教育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乌鸦如何喝到水设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怕孩子们会出现觉得乌鸦的这个办法并不十分了不起的情绪。如果这样,就阻碍了学生去认真体会文本。所以在教学中我并没有急于让孩子们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出像“说说你还会想出什么好办法?”“如果你是这个乌鸦你会怎么做?”这一类的'问题。而是与学生一起,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去感受这只乌鸦的高明之举。

  在学完“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乌鸦要喝着水,除了往瓶子里加石子外,还能用什么办法喝着水,请大家帮乌鸦想想办法,想到的请举手。”两分钟后,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一位男生站了起来,大声说:“用吸管吸。”旁边的学生有意见了,“乌鸦会用吸管吗?它去哪里拿吸管呀?”这位男生又说了:“小卖部不是有很多吗?”全班学生笑了起来,我也笑了,对他说:“你挺有办法的。”他挠了挠脑袋也笑了”。“同学们还有什么办法?”全班又议论纷纷了:“在瓶子旁边挖个坑,让瓶子斜倒下来,就能喝到水了。“用乌鸦尖硬的嘴巴,把瓶子啄破,水流出来就能喝到了。”“把一个碗放在瓶子旁,乌鸦用爪一踢,水流进碗里,就能喝到碗里的水了。”“把瓶子踢倒,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学生们的办法各种各样,我准备给学生们总结课文,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乌鸦要喝着水多麻烦呀,你看我伸手拿就能喝到水了,多简单。”其他学生也说了:“是呀,我们多好呀,口渴了倒上一杯水用手拿就往嘴巴送,不像乌鸦那么累。”“我们的手不只可以拿瓶子,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听到这里我很高兴,一堂课可以引出学生那么多的思考、体验,产生了一笔多好的教学资源!其实,只要留心,教学中的类似资源是很多的。作为老师,不就应该努力抓住这些资源吗?

  孩子们的想法总是富有创新意识的,我想这堂课上我不仅与孩子们一起体会到了文中那个小乌鸦的聪明才智,更让我感受到学生们的智慧。

篇3:教研随笔对六环节教学步骤理解

写心得1、“六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六种手段和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在一节课中,不一定要把六种手段全部运用,才叫“六环节”。要把每种手段运用得充分,可以突出某一个环节,而忽略某一环节。就如同外出旅游,与其被导游领着疲于奔命地走完全部景点,不如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充分欣赏。

2、教学要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要把握“六环节”的实质,一是要强调自主学习。建构主义告诉我们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富有创造性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看书、做题、回答问题、实验操作、总结知识结构.......都是自己学习的形式。二是强调交流合作。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在不断地交流、沟通、合作,即多边互动过程中实现的。

3、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理解了不一定能够说出来,只有说出来才能达到深刻地理解。如果一节课既无自主学习的活动,又无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这样的课堂就是传统的缺乏活力的课堂,就是老师满堂灌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