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区域活动与幼儿发展

区域活动与幼儿发展

2024-05-05 阅读 2838

区域活动与幼儿发展

文章来源

制度大全课件

qiquha.CoM

浅谈区域活动与幼儿发展

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它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而区域活动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和工作性质的游戏,它是一种个别化、开放式、自主性的活动,更为幼儿所喜爱。区域活动的目标有的是游戏性的,有的可能是学习性的;有的可能是团体活动的补充和提高,有的可能是团体活动的前提和延伸……。总之,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发展水平,选择区域、选择材料、选择玩伴、选择玩法。这样,充分发挥了幼儿交往的主动性,开拓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促进了相互间的讨论、协商与合作,使幼儿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学知识、长知识,增进了自信心和成功感。我园自开办区域活动以来,收到了良好效果。幼儿无论在性格、知识、习惯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实现了幼儿自己天真、烂漫、执着的构想。现我把自开办区域活动以来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几点认识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研究。

一、根据区域活动的预期目标、要求,把好区域活动的选材关

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完善,因此,他们在活动中单凭语言交往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活动材料,有了合适得体的材料,对达到活动的目标与要求是至关重要的。我在把好材料这一关采取了以下措施:

1、依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原有水平及班级实际情况,合理创设安排活动角。如:我班开设的“操作区――小小建筑师、美劳区――小巧手、科学区――塑料制品厂”等都是结合幼儿发展水平与班级实际情况开设的,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本区自由随意的活动,然后再逐步引导向达到目标方向活动。这样,既达到了活动的目的,又提高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再如:角色区中的“娃娃家”,在小、中班,只是给幼儿准备一些简单的材料――桌、椅、碗、盆等,让幼儿通过游戏活动,认识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品,懂得与别人相处要有礼貌,能友好地协商角色,到了大班,可提供一些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区、活动角色,参加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如面、菜、编织等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操作,从中体验劳动乐趣,也提高了幼儿的劳动能力。

2、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布置活动材料与内容,以长期保持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所见所闻有所差别,农村孩子对动、植物较为熟悉,针对这一点,我在投放材料和设置活动内容上,寻找灵感,设置一些孩子较为感兴趣的。如角色区――佳乐家超市、手工区――加工厂等。此外,我还根据季节时令的变化设置内容与材料。如春天设置表演区――小蝌蚪找妈妈、绘画区――美丽的春天、科学区――观察植物发芽等。所有这些,都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能发展幼儿的思维,使幼儿与老师的心理同步,创造出最新、最近的发展区。

3、搜集废旧材料,触类旁观,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如让幼儿把冰棍棒、废盒子、瓶子、种皮、方便袋等带到幼儿园作活动材料,这样他们就不随便仍满地,而且,既节省了资源,又保护了环境。

二、开展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皮亚杰认为:幼儿智慧产生于动作、产生于活动的操作,而区域活动正符合幼儿的这一特点。

幼儿在行动中所学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才是真正的困难,而区域活动也体现了这一点,体现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如我们开办的十子活动中的“瓶子活动”,幼儿要连续做1――5个系列活动,有的幼儿能够独立完成,有的幼儿需要别人帮助,这就体现了与人合作的精神。在回答瓶子的特点时,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如瓶子是塑料做成的、白颜色的、装东西用的,肚子大、口小等。用塑料瓶子做玩具――花、小船等,活动中有较大难度,这就需要幼儿去克服困难,同时,还培养了幼儿的操作能力。用瓶子在户外做“曲线跑”的活动,锻炼了幼儿的身体。再如给幼儿十个大小不一的瓶子拿去盖,老师说:“今天真冷,我们给瓶子戴上帽子吧!”幼儿边观察边操作,一个个给瓶子戴上帽子,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又向幼儿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总之,各种活动体现了区域活动的综合教育。

区域活动虽能全面发展幼儿,但由于幼儿的实际水平有所差距,因此,对幼儿的要求不要统一,而是要因人施教,采取不同措施,分层次指导,提供适合每个幼儿的活动材料,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如科学区――美丽的春天,由于孩子存在个别差异,我没有做统一要求,而是把孩子分成三组,一组请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讲述美丽的春天,一组画春天,一组剪贴春天,提供适合幼儿的活动材料,收到良好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想象是无意想象,属于想象的低级阶段,可以向有意想象、创造想象,也就是向最高层发展。而区域活动的材料正是给幼儿提供了创造想象的机会。在与幼儿一起活动时,注重教幼儿创造的方法,而不是教幼儿某种玩法,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孩子们。如结构区――拼插,我只教给幼儿基本拼插方法,让幼儿掌握基本知识后,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想象、去创造。幼儿拼插了火车、轮船、飞机、楼房,积极性很高,也很认真。有的幼儿说:“我插了一艘大客船,是出国的。”还有的说:“我造了一架飞机,我要带老师和小朋友去北京游玩。”在绘画区中,教给幼儿简单的绘画技能后,让幼儿自由绘画,有的幼儿画大母鸡下了蛋,竟然把鸡蛋画在鸡嘴上说:“母鸡在吹泡泡。”有的把鸡蛋画到天上说:“鸡蛋飞上天变成太阳了。”这样,幼儿边画、边想、边操作,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能得到发展。

每次活动临近结束时,老师要对整个活动给予评价。师生共同欣赏作品,给予肯定、鼓励。这对以后活动的开展,调动幼儿对下次活动的浓厚兴趣,都是很有必要的。

三、做好家园联系,搞好保教工作,是开展区域活动的有力保障。

在区域活动中,保教不能分家,如每次活动结束时,评价完作品后,要及时教育幼儿整理场地、洗手、擦桌子等,培养幼儿良好地生活卫生习惯。有的活动单凭老师与幼儿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需要与家长密切配合,需要家长参与活动,如小小风筝会、灯展、庆六一等活动,大量的手工制作,需家长协助、共同制作。这样既促进了家园联系,又开拓了幼儿的视野。

总之,来自实践的收获是非常丰富的,但要从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需要经过消化吸收和加工构造,短时间内是难以完成的,因此,搞好区域活动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敢于改革创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幼儿的活动既生动、又活泼,既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又能提高幼儿的活动兴趣,让孩子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里。

文章来源

制度大全课件

qiquha.CoM

www.qiquHa.com.com 制度大全

篇2:“幼儿区域活动概念辨析培训方案

“幼儿区域活动概念辨析”培训方案

培训目的:

1.能大胆向同事推销手中的材料,提高沟通能力。

2.理解区域活动的概念、特点及创设方法,初步掌握区角材料调整的策略。

培训材料:

织布机、影集、餐巾纸盒、玩具若干

培训步骤:

一、创设游戏情境

(一)游戏一:玩玩具(3分钟)

1.请两位教师上台操作一架玩具织布机,并请其他教师观察她们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变化。

2.请体验者谈感受

3.请观察者谈感受

小结:当孩子对教师投放的材料不感兴趣时,教师就反

思材料所存在的问题:是否幼儿没有掌握玩的方法;是否材料操作方法太难,偏离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是否太容易,对幼儿缺乏挑战;是否投放时间过长造成厌倦重复感;是否游戏指向太单一,缺乏选择性等问题。因而当遇到孩子对游戏材料不感兴趣时,教师就应敏锐地意识到并进行材料调整。“平行游戏法”是指当小班孩子对新出现的玩具材料不感兴趣、不喜欢或只喜欢某一类游戏时,成人在他们附近进行暗示性指导,孩子便乐于模仿游戏。中、大班的孩子则适用“交叉游戏法”、“游戏经验分享法”。前者指孩子在游戏中需要成人参与或介入指导时,邀请成人参与游戏或成人自己扮演角色参与游戏,通过成人与孩子、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作用;后者是为孩子提供一段时间,让孩子在游戏中的过程体验、存在问题、创意想法等表述出来并讨论,引导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分享经验,而成人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和解决问题的帮助者。

(二)游戏二:推销体验(5分钟)

1.请2个组选派一名教师选择一样物品,与本组人员共同商量推销方案,并在现场确定顾客进行产品推。

2.请推销者谈自己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3.旁观者补充感想。

小结:活动区是幼儿的天地,它总在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趁机投放各种材料满足幼儿的需求的材料才能得到幼儿的认可,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而兴趣的把握,重要是靠观察。教师要学会观察幼儿对所投放材料的反应。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外显动作和语言表达以及对材料的摆弄状况,分析出幼儿的需求,及时调整材料。它关系到幼儿对材料的兴趣,材料本身效益的发挥,是幼儿成功与材料互动进行建构学习的基础。此时的观察,可以是对游戏的全面观察,也可以是对具体对象的重点观察。可以是有目的观察,也可以是随机观察,可以有即刻观察的分析调整,也可以是过程后的分析调整。这样的观察不仅可以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同时了解儿童社会性情感及其他方面的智能强项;不仅了解儿童的经验背景,同时注重儿童富有个性特质的学习风格;不仅了解儿童建构结果,同时了解儿童建构过程表现;不仅了解儿童建构过程外在的一般的表现状态,同时了解儿童隐含的、潜在的能力倾向。我们试图从多种角度充分的观察孩子,简单易行的记录分析孩子,其价值不是为了评价孩子,而是为推进儿童建构的系统运转提供策略依据。为材料调整奠定基础。

二、解析“区角活动”(讲义另附)

三、区域调整的艺术

(一)情境创设:建筑区(5分钟)

1.请教师围拢坐在一起,并为其提供大量的建筑区玩具,请教师各取所需进行搭建活动。

2.主讲者观察教师情绪变化及行为发展情况,为后续梳理总结提供依据。

3.游戏结束后,请教师自主发表个人在游戏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从而为后续所讲内容做经验铺垫,有助于教师在体验之后,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区域调整的必要性。

小结:当孩子在建筑区中频频发生肢体冲撞与纠纷时,教师应反思是否场地空间提供过小,不利于孩子在区域中的走动,从而因拥挤,导致撞倒同伴正在搭建的作品,或与同伴产生肢体上的碰撞。另外还要避免将多种桌面玩具混放于玩具筐中,不利于孩子拿取所需材料,避免因让孩子长时间在玩具筐中找寻材料,而导致游戏时间隐性浪费。

(二)讲解区域调整艺术(讲义另附)

篇3:幼儿园区域活动新视点

文章来

源制度大全课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新视点

内容摘要:

共享区域是近年来区域业态导入的一个新概念,它突显的不仅仅是空间的共同拥有,更多的是时间、材料、计划、经验的共享,及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互动。共享区域活动开展的方式主要有平行、互补、合作三种形式。开展共享区域活动要注意:规则的制订是保障;幼儿经验的积累是基础;交往互动是前提;教师的指导是关键。

人是环境的产物,特别是对以实际操作、参与活动和直接经验为发展基础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世界著名的HIGH/SCOPE课程就是通过设置特定的活动环境(区域),通过幼儿的主动学习来获得他们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经验的。“我们坚信,幼儿在一个井然有序但充满刺激的环境中会学得最好,因为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自己做出选择并按自己的选择去执行。”[①]因此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环境现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本文将结合共享区域来谈点我们的思考与实践。

一、区域业态的新视点:从功能细分的专门区域走向共享区域

传统的幼儿园区域往往根据对幼儿发展的不同功能把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积木区、娃娃家区、科学区、语言区、美工区、数学区等等。每一区域投放的材料不同,幼儿所获得的经验也不同,因而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区域的功能是不同的、细分的。

近年来,区域业态导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共享”,它不是在幼儿园户外场地上专设的大型体育器械及玩沙、玩水等“公共”区域,公共区域更多指的是地域空间上的共同拥有,突显的是空间的策略,强调的是空间的有效利用。而“享”,则是“享受”,“享有”,不仅仅是地域的共同拥有,更多的是时间、材料、计划及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共享。因此,共享区域往往是在班与班之间相邻的空间,或在某一宽敞、特定地点为全园幼儿,或某些班级幼儿设置的活动区域。

如,笔者在幼儿园所进行的“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也在试点的幼儿园利用方便的地理位置开辟了供小、中班级活动的“共享区域”。区域依孩子的年龄特点设置,小中班孩子可以随时进入,同时也有专门的小中班全体孩子按不同时段共同进入的时间。教师根据观察及幼儿需要灵活调整、投放材料,区域不仅满足了孩子活动的需要,而且也使小班与中班的幼儿扩大了交往的范围,获得了相互分享经验的机会。所以,共享区域突破了单一的空间的共享,进入到空间、时间、规划与经验的共同分享,这样,共享区域就突破了原有区域细分的空间局限,不仅扩大了幼儿的活动范围,丰富了他们的活动材料,而且,由于大家彼此要共同规划区域,设计活动内容,收集并投放区域材料,就使得区域业态全面更新,使区域在整体上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

二、共享的新境界:从空间的共享走向材料、经验的共享

1.材料的共享:

共享区域突破了传统幼儿园区域活动仅限本班空间,材料只属一个班级幼儿的状况,利用幼儿园特定的大型场地及班级与班级相临的区域而创设,不仅空间上共同拥有,尤其突出的是创设了幼儿与更为广泛的材料进行互动的机会。不同班级(包括同龄班级和异龄班级)投放的材料不同,不仅减少了老师的工作量,减少了班与班之间投放材料的重复性,而且,由于相邻班级要共同计划区域活动,共同面对不同班级幼儿的发展特点,因此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的情况更多,投放的材料面更广、层次更多,适应性更强,真正实现了区域材料由过去单一、分隔到现在的丰富、共享。如我们所在课题活动的附属幼儿园在中班与大班所在的三楼一块大的场地创设了“社会一条街”共享区域,有超市、银行、邮局、理发店、饭店等活动区域,因为要同时面对中、大班幼儿,所以在投放材料时,不仅要考虑中班孩子的活动特点,也要考虑材料对大班孩子的挑战性,所以几个相邻班级的老师要共同计划,根据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及发展需要投放适当的材料,使每一个幼儿进入这一区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喜欢操作的材料,幼儿与材料之间拥有了更多的、更有效的建构与互动。

2.经验的共享:

共享区域突破了传统幼儿园单一的一个区域内,几个幼儿小范围共同分享经验的局限,走向了更多幼儿间经验的分享。不同班级、不同年龄段幼儿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激发,真正实现了经验的共同分享。如在共享区域的“社会一条街”中,几个大班孩子正在“超市”进行购物活动,使用银行练习点钞用的钱币进行购物后的交款活动。由于交款发生了一些找钱多与少的争执,吸引了正在“理发店”活动的三个中班孩子。他们被大哥哥大姐姐的活动所吸引,于是慢慢地挤了进来,看着并询问大班的哥哥姐姐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大班的哥哥姐姐说明了情况。中班三个孩子很好奇,不断地追问,而大班的孩子由开始应付他们的询问,到后来主动地与中班的孩子一起讨论、计算,在大班孩子的协助下,中班孩子也获得了10-8=2的数学经验及超市购物自由选择,出口必须付款的经验。共享区域由于不同年龄、不同班级幼儿之间接触互动的机会增多,幼儿之间相互交往的丰富,也增加了他们相互之间经验学习的深刻。

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共享:传统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由于区域功能细分,区域的边界造成了区域之间的封闭与隔离,而共享区域既强调区域的相对性、独立性,更强调区域之间的互动,这样就使区域之间的“边界”变为了“边缘”,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共享成了可能。如在某海边的一个幼儿园,在室外宽敞的走廊上形成了一个供小、中、大班幼儿活动的共享区域:贝壳、海螺陶宝区。这一大型的区域里,老师利用海边的废旧资源――各种各样贝壳、海螺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用品等形成了一个由材料库、生产部、装饰部、包装部、销售部及展示厅等所组成的区域。在这一大的区域里,区域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而有效。不同年龄班级的孩子随自己的兴趣进入不同的区域,有的孩子在生产部,利用胶水、废旧贝壳等制作工艺品,有的孩子对做好的工艺品进行涂色装饰,有的孩子进行外包装工作,还有的孩子对成品进行销售。可以发现的是,区域活动中彻底打破了班级、年级之间的界限,一些小班的孩子做能力要求比较低的工作,或跟在比自己大的哥哥、姐姐后面做一些难度低的工作,而中、大班孩子则进行更为有挑战性的工作,或给小班孩子分配任务,区域与区域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离,区域之间通过互动真正拥有了共享,包括材料的共享、经验的共享,也正如克里斯汀?夏洛在《儿童像科学家一样――儿童科学教育的建构主义方法》一书所提及的:“互惠――被定义为‘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或相互影响’――在这里指鼓励区域之间物品和材料的使用。”“学习区域间的互惠能够推动创造性的问题解决。”[②]区域走向了新的境界。

三、共享区域开展的方式:平行、互补、合作

1.平行活动:

平行活动是指在共享区域内,同年龄班级之间针对同一内容开展活动。由于所面临的孩子年龄相同,在材料的投放、使用上班级之间可以相互利用与借鉴,教师可以就某一内容在不同班级之间开展活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如社会一条街中的超市活动区域,小班三个班级的孩子开展了包装糖果的活动,孩子们要把彩色的纸剪成小方块的糖纸,还要寻找到合适的“糖”(小塑料球),不仅要比哪个班级包得好,还要比哪个班级包得数量多。孩子们信心十足,干的热火朝天。不仅锻炼了手指的精细肌肉活动,也获得了丰富的数量经验,而且也激发了孩子们的竞争意识。

2.互补活动:

互补活动是指在共享区域内,不同年龄班级针对同一内容开展活动,一部分幼儿活动的成果成为其他幼儿活动的背景材料,幼儿之间要相互协作、成果互补,活动才能真正进行。如在上面所举的“贝壳、海螺陶宝区”,由于这一共享区域内有不同的小区域,孩子们进行活动时必须相互依赖,相互协作,也即,制作区的孩子只有把废旧的贝壳、海螺壳等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成“工艺品”后,包装区的孩子才可以对商品进行涂色、装饰与包装,然后产品才能进入到“销售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协作。这就是共享区域开展的互补活动。

3.合作活动:

合作活动是指在共享区域内,不同年龄班针对同一内容开展活动,彼此相互合作,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如在共享区域“插花工艺”活动中,不同年龄班幼儿共同合作。小班孩子将五颜六色的橡皮泥粘在竹丝上,成了一束束美丽的鲜花;中班的孩子则更多选择皱纸及较容易粘贴的彩色纸团粘在竹丝上,做成漂亮的花束,活动难度有了相应的提高;大班孩子选择更为丰富的材料,如串珠、塑料管、塑料片,以及收集的一些自然植物,进行插花装饰,这些材料对他们的挑战性更强,幼儿工作的作品也更富有了艺术性和创造力。

四、开展共享区域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规则的制订是保障。共享区域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不同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而且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加宽松、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然而,共享区域所具有的空间共享、时间共享、材料共享、经验共享及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共享所带来的开放性、动态性等特点决定了区域活动的有序、高效有赖于必要的规则。因此,共享区域的开展需要制订显性或隐性规则。规则是区域活动中幼儿必须遵守的法则或习惯。规则意味着共享区域的自主、秩序,没有秩序只会有混乱。如果区域活动取消任何规则,其结果是幼儿的自主及互动发展将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所以合理、适宜的规则是共享活动开展的保障。

幼儿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共享区域决定了不同班级、不同年龄幼儿参与活动时的交互作用,而高效的互动建立在双方的经验交流与分享基础上。共享区域能否有效地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幼儿自身的经验积累。如果幼儿对某一问题或角色毫无经验的预备,那么他们在共享区域中的活动也只能是“游荡”、“摆设”,或表面的形式互动。如笔者在一共享区域活动中所看到的:“导游”带着旅游团成员前来竹乡一条街参观,并到一茶吧休息喝茶。站在门口的“服务员”身上披着服务员绶带,笔直站在门口迎宾,既无热情欢迎的表情,更没有角色的意识与行为(服务员的语言与行为),那些装扮成游客的幼儿只好进来后自己动手倒茶倒果汁喝,既不需要钱币购买,也没有社会活动中的角色体验,顾客与服务员角色经验的缺乏导致了活动的低效,更使得共享无法实现。所以,经验的缺乏使得活动无法触及幼儿内心的经验体系,那么共享也只能停留于形式,无法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交往互动是开展的前提。共享区域与传统的区域相比,更强调幼儿之间的互动,因为只有交往,材料、经验及区域之间才能互动共享,幼儿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才能得到修正、提升或发展。杜威曾指出,经验不只是环境作用于人的被动的“遭受”,还有人作用于环境的主动的“做”,经验是人与环境交往作用的过程和结果[③]。社会建构理论所关注的社会交往对于幼儿知识建构的价值和幼儿认知发展的非独立性也告诉我们,“当幼儿与他人共同活动时,他们不仅仅是在对物体进行操作,而且是在与他人共同建构。幼儿会不断地把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与他人的进行比较、协调,而与他人的观点所作的比较会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幼儿必须在自己的认知图式和外界的冲突之间进行协调,从而引起了自己认知结构的改变”。[④]“幼儿最好的学习状况是当他们与人、材料、事件和想法做直接互动的时候”。[⑤]

教师的指导是关键。共享区域虽然强调幼儿主动的活动及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往互动,但教师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教师才更清楚幼儿发展的现有水平及通过活动后的发展水平。没有教师的指导,幼儿的发展只能是自发的,而不是有意识的,更不是有效的。HIGH/SCOPE课程所强调“主动学习”的五个要素――材料、操作、选择、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成人的支持中[⑥],也特别关注来自成人(尤其是教师)的支持与指导。笔者认为,共享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因此教师需要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状况,根据需要投放不同层次、适合幼儿活动的材料,适时采取措施引导幼儿与材料、幼儿与幼儿进行互动,同时,还需要给予幼儿帮助,并不断地协助他们扩展与建构自己的经验,从而不断地引发他们的发展。离开了教师的指导,这一切将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注释:

[①][美]米歇尔?格雷夫斯著,林翠湄译,《理想的教学点子1》,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8页。

[②][美]克里斯汀?夏洛、劳拉?布里坦著,《儿童像科学家一样――儿童科学教育的建构主义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第43页。

[③]王秀萍,论杜威的教育经验观,《学前课程研究》**年第2期第43页。

[④]朱家雄等,从知识的个体建构到知识的社会建构――论瑞吉欧教育体系中的知识建构,《幼儿教育》**年第6期第7页。

[⑤][美]米歇尔?格雷夫斯著,杨世华译,《理想的教学点子2》,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第7页。

[⑥][美]米歇尔?格雷夫斯著,林翠湄译,《理想的教学点子1》,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第7页。

文章来

源制度大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