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磨课活动反思: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磨课活动反思: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4-05-05 阅读 7391

磨课活动反思: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磨课活动反思: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特级教师黄爱华曾说:“磨课、磨人”。十月“教研月”活动中的磨课体验,真正让我体会到了磨课、磨人的味道。在一次次的试教过程中磨教学环节、磨每个细节、磨我该说的每一句话......在这样的“磨砺”中,我得到了进步、得到了成长。我从磨课中收获了许多,感悟了许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自于课前的精心预设。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

磨课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我执教的“方程的意义”这一课,每一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围绕着如何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而脚踏实地的设计,引领学生沉浸在学习的天地,绝不讲求表面的热闹,没有一点花架子。导入环节,我们进行了多次修改,开始是“跷跷板”的引入和“谜语”的引入,上了几次总觉得不合适,好像是为了新颖而引入没有实际的意义,最后在组长的提议下又改为了直接引入:孩子们今天老师跟你们一道来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这是一架----(天平)谁知道天平是干什么的?你们了解天平吗?

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指针指在正中说明左右两边的物体怎么样?指针偏向左边说明什么?偏向右边呢?这样的设计,我们觉得更加有效。探索环节,小组合作探究是新课程一个必有的环节,但是组织不好既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而且会导致课堂无法调控。在第一次试讲中由于小组学习没有组织好,所以导致了整节课没完成教学任务。经过我们组全体成员的讨论,最后设计了“刚才我们写出了这么多数学式子,如果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可以吗?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大屏幕上的活动要求(1、先从信封里拿出式子在卡纸上摆放整齐,2、然后讨论出分类的标准,3、最后按讨论的标准分一分。)下面请同桌的两个人为一组,活动开始。”小组学习活动,很好地完成了合作探究的任务。最后的练习环节是我们组本次活动的主题,要体现练习的有效性,我选取有针对性、典型性的练习素材,将学习与生活有机结合。

二、“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

有效的探究活动,就是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具有探究价值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学生从自己动手实践中归纳出结论。本节课重点是方程的意义,我大胆的改变了教材编排,通过学生观察天平图自己写出不同的数学式子,我安排了这样的活动:1、刚才我们写出了这么多数学式子,如果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可以吗?2、刚才由于选得标准不一样所以分得结果也不一样,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等式。请同学们把不等式放进信封里,把等式进行分类?通过对式子进行一次一次的分类,层层推进从而得出方程的意义,以及方程和等式的关系,在整个探索过程中都是孩子们自己参与,亲身感受,不是硬塞给学生,而是采用逐步渗透、深化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防止了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通过合作与交流拓展思维。

三、“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设计有效的练习题目

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层层递进,不断提高。体现出这样几个层次:巩固练习题--判断技巧题--实际应用题--拓展提高题。通过基本巩固练习题、判断技巧题检验学生在本节课中对方程的意义,以及方程和等式的关系的掌握情况。在基本练习第一题后我设计了一个画图题,用图形象的表示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在练习这个题时每个班都只有几个同学能完成,后来我想既然达不到有效练习的目的干脆就取消这个题目。

数学从生活中来,最终还要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出示了我的重庆之行,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找出方程。然后又设计了两个拓展提高练习题目,这两个题目也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的优良品质。

这次磨课过程,是我学习、总结、提高的过程。通过磨课,我们知道了学生的需求和教学方向;通过磨课,我们创造了最合理的教学设计;通过磨课,我们创新了教学理念;通过磨课,让我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编辑:www.qiquhA.com.com

篇2:磨课活动反思:“磨课与教师专业发展

磨课活动反思:“磨课”与教师专业发展

今天(7月25日),小学教师远程研修进入了第三天。上午,我和项目办的同志们一起到各个学科专家团队走访看望,了解研修的进展情况。接着,召开各个学科课程团队专家组组长会议,听取大家对搞好远程研修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今年,小学教师的远程研修主题是:贯彻课程标准--基于学生学习行为的课例研究,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是“磨课”,而“磨课”运用的基本范式是“三次备课”。为了让老师们深刻理解和把握“磨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我想谈谈对以下几个问题的认识。

一、课是观察老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细胞

组织实施远程研修,其目的无疑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而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多种多样。在这里,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讲,为什么大家往往对“课”的研究情有独钟?

首先,课是教师最熟悉的教育教学现象。教师生活的主要形式就是备课、上课、反思课。其次,教师们最关心的,就是如何上好课。这是教师的看家本领。

第三,课是观察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最直接、最客观的“全息源”。

第四,课如其人。课最全面最集中地反映了教师的个性、能力、品德与知识素养。我们看到的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教师素质的集中反映。研究与反思课,就是研究与反思教师这个“个体的人”。正因为如此,课的改进、完善与提高,必然意味着教师整体素质与专业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二、课例是优秀教师教育创造性的集中体现

在确立了课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之后,我们必须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课才具有研究价值?这里有两种价值取向:一是常态课,就是发生在一般教师的课堂的课。二是优质课。这就是优秀教师创造的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课,我们称之为“课例”。“课例”往往体现了优秀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教育风格,是优秀教师教育创造性的集中体现。

一个优秀教师留下的教育财富,除了他培养的优秀学生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创造的优秀课例。这些“课例”对于广大教师来讲具有示范、引领与借鉴价值。正因为如此,广大教师对“课例”特别感兴趣。但是,必须强调指出的是:优秀教师创造的课例,并不能直接照搬于任何教师的课堂。这是因为“课如其人”,而人与人都是不同的。这就像任何一位卓越人物的优秀品质都可以供别人学习借鉴,但他所创造的优秀业绩并不能供别人复制一样。那么,在这里,优秀教师的“课例”对于一般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其价值到底意味着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研究、学习、体悟和借鉴优秀教师创造的优秀课例背后蕴藏的教育教学规律。

三、远程研修就是为教师提供一种研究课例的范式

说到底,我们的远程研修就是为教师们提供一种学习、借鉴、实践优秀课例的范式。其过程大概包括三个部分:

(1)一堂好课是如何形成的?(2)按照一堂好课产生的范式,教师在同伴引领和专家指导下,进行课的设计,即“磨课”;

(3)运用“磨课”的办法,研究、设计、实施、反思自己的课。前两个步骤在集中研修期间完成,后一个步骤在开学后的校本研修中进行。

在这里,我想强调指出的是,“磨课”如何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就不能不谈到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三次备课”思想。第一次备课,就是教师个人的独立备课,成果是形成第一个教案;第二次备课,就是在教师个人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课例,成果是形成第二个教案;按照第二个教案上课后进行第三次备课,即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然后形成第三个教案......。于漪老师就是借助这样的教育智慧,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成为一位卓越的语文特级教师的。这就是我们进行“磨课”流程设计的经验模型。

按照这个“磨课”流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什么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里有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1)独立“研课”。现在,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分工备课,搞所谓成果分享;二是不动脑筋,直接照搬别人的教案上课。这两种做法,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没有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必须坚持教师的独立备课,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与潜能,俗话说:要先知道自己有多大斤两。其价值在于,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潜能充分释放出来,激活自己的专业发展活力。只有如此,才能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2)与同行对话。包括与优秀教师的“课例”对话、与同伴对话。这个环节的要害在于寻找自己与优秀教师或同伴在课的设计上存在差距是什么?或者理念上,或者方法上,或者知识储备上......找到了这些差距,才能找到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找到自己专业发展的着力点。

(3)实践反思。包括上课之后的自我反思和同伴研讨。这个环节的意义在于寻找自己的教学预设有哪些没有实现?为什么?寻找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有哪些意外的成功?为什么?寻找下一步教育教学改进的方向,......。

综上所述,“磨课”流程是形式,蕴含其中的价值对话是关键。可以说,第一个环节是对自我的“观照”,第二个环节是对同行的“观照”;第三个环节是对实践的“观照”。在这里,所谓“观照”,就是对自我和他人行为背后的价值的观察与省思。只有出现了这种自觉的观察与省思行为,才能有教师主体专业发展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在远程研修中,我们判断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最重要的并不是教师们的“磨课”成果--教学设计方案,而是对上述三次观察与省思的记录。透过这些记录,我们能看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着力点--理念改进、方法借鉴、知识提高、能力发展......。

在座谈中,有专家提出远程研修能不能更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言外之意,就是我们提供的“磨课”流程离老师们的常态教学比较远。的确,每位教师的日常教学准备,特别是每堂课不可能都按照专家们提供的范式来进行,我们只是希望教师们在日常的校本研修中要按照这种专业范式开展校本研究。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校本研究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篇3:磨课活动反思: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磨课活动反思: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特级教师黄爱华曾说:“磨课、磨人”。十月“教研月”活动中的磨课体验,真正让我体会到了磨课、磨人的味道。在一次次的试教过程中磨教学环节、磨每个细节、磨我该说的每一句话......在这样的“磨砺”中,我得到了进步、得到了成长。我从磨课中收获了许多,感悟了许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自于课前的精心预设。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

磨课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我执教的“方程的意义”这一课,每一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围绕着如何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而脚踏实地的设计,引领学生沉浸在学习的天地,绝不讲求表面的热闹,没有一点花架子。导入环节,我们进行了多次修改,开始是“跷跷板”的引入和“谜语”的引入,上了几次总觉得不合适,好像是为了新颖而引入没有实际的意义,最后在组长的提议下又改为了直接引入:孩子们今天老师跟你们一道来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这是一架----(天平)谁知道天平是干什么的?你们了解天平吗?

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指针指在正中说明左右两边的物体怎么样?指针偏向左边说明什么?偏向右边呢?这样的设计,我们觉得更加有效。探索环节,小组合作探究是新课程一个必有的环节,但是组织不好既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而且会导致课堂无法调控。在第一次试讲中由于小组学习没有组织好,所以导致了整节课没完成教学任务。经过我们组全体成员的讨论,最后设计了“刚才我们写出了这么多数学式子,如果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可以吗?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大屏幕上的活动要求(1、先从信封里拿出式子在卡纸上摆放整齐,2、然后讨论出分类的标准,3、最后按讨论的标准分一分。)下面请同桌的两个人为一组,活动开始。”小组学习活动,很好地完成了合作探究的任务。最后的练习环节是我们组本次活动的主题,要体现练习的有效性,我选取有针对性、典型性的练习素材,将学习与生活有机结合。

二、“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

有效的探究活动,就是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具有探究价值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学生从自己动手实践中归纳出结论。本节课重点是方程的意义,我大胆的改变了教材编排,通过学生观察天平图自己写出不同的数学式子,我安排了这样的活动:1、刚才我们写出了这么多数学式子,如果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可以吗?2、刚才由于选得标准不一样所以分得结果也不一样,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等式。请同学们把不等式放进信封里,把等式进行分类?通过对式子进行一次一次的分类,层层推进从而得出方程的意义,以及方程和等式的关系,在整个探索过程中都是孩子们自己参与,亲身感受,不是硬塞给学生,而是采用逐步渗透、深化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防止了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通过合作与交流拓展思维。

三、“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设计有效的练习题目

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层层递进,不断提高。体现出这样几个层次:巩固练习题--判断技巧题--实际应用题--拓展提高题。通过基本巩固练习题、判断技巧题检验学生在本节课中对方程的意义,以及方程和等式的关系的掌握情况。在基本练习第一题后我设计了一个画图题,用图形象的表示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在练习这个题时每个班都只有几个同学能完成,后来我想既然达不到有效练习的目的干脆就取消这个题目。

数学从生活中来,最终还要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出示了我的重庆之行,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找出方程。然后又设计了两个拓展提高练习题目,这两个题目也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的优良品质。

这次磨课过程,是我学习、总结、提高的过程。通过磨课,我们知道了学生的需求和教学方向;通过磨课,我们创造了最合理的教学设计;通过磨课,我们创新了教学理念;通过磨课,让我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更深刻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