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研修总结

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研修总结

2024-05-06 阅读 7209

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研修总结

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

-------------研修总结

泉州市丰泽区第二中心小学连青萍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生机与活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的追求。那么,如何才能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天堂呢?

一、优化教材,实现学生与教材的有机统一

教材是授课的蓝本,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以发挥教学艺术性,就必须依据新课标对教材进行必要的优化。对教材的优化,一是要把握整体,在通览全册教材的基础上搞清教材分几组、每组几篇课文、能力要求是什么、能力要求与各篇课文的关系。通过对课文内容和能力训练的剖析,把握语文知识(字、词、句、篇、标点等)的点和线,从而使全册教材通盘在胸。二是要合理取舍。教材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是有所侧重的,教师要把握编者的意图,明确哪些是了解的、哪些是理解的、哪些是掌握的,对教材进行灵活的优化,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作者的心、编者的心、教师的心和学生的心相通,让文路、编路、教路和学路统一。三是要合理迁移。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新知识的获取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的。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确定教学内容的迁移,结合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处理教材。如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可引导复习《小壁虎借尾巴》,帮助学生理清结构、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学习《凡卡》,可引导回忆《卖火柴的小女孩》,促进学生顺利把握、深入理解新课文的中心。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纯真情感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文章的源头活水,文章是情感的自然结晶。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创设与文本对应的教学情境,轻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的纯真情感,使师生的思想感情与课文的思想内涵融为一体,进而引发新的联想、迸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感悟。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我们用维吾尔族民歌和着flash动画向学生展示了一位身着维吾尔族服装、头顶维吾尔族小帽的小姑娘,徜徉在风光秀美的葡萄沟里,并由小姑娘带领全班同学在爬满了密密层层翠绿葡萄叶的葡萄架中游览。教师依据课文调控画面节奏,配以妙语连珠,把学生带进了那如诗如画的葡萄沟,宛如真的置身于茂密的葡萄架下,欣赏着维吾尔族民歌,品尝着色鲜味甜的葡萄干,享受着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招待。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入情入景,身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愉悦,从情感深处感叹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于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就识记了“最”、“坡”、“梯”、“够”、“修”、“味”、“留”等生字,感悟了“梯田”、“山坡”、“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及句子。

三、启发质疑,诱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堂课上得好不好,重要标志之一就看课堂上产生了多少“问号”、这些“问号”处理得质量高不高。作为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启发、引导学生于细微处发现疑问,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诱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通过自读、探讨,寻找具有合理性的答案。就《少年闰土》中“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这句话,我们启发学生:“‘两个脚’后面的省略号在这里指什么?”学生思索后回答:“指闰土还讲了很多话。”我们又启发学生设想:“讲了什么话?应该是什么内容?”这一下学生愣住了,一时答不上来。恰是这样的疑问诱发了学生积极的思维和讨论。我们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从中揭开谜团。当学生们读到作者发出了这样的内心感叹

制度大全 www.QiquHa.com.com

篇2:新课标培训对小学数学新教材15个疑难知识点解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一线数学教师所接受。对处于微观知识层面的一些现实性“诘问”,诸如“最小的一位数是0还是1?”、“为什么0也是自然数?”、“最大的分数单位是多少?”、“计算出勤率可不可以不乘100%?”……等等,看似“细节”的问题,却是彰显数学教学“科学性”“严谨性”不可或缺的一环,处理不好可能直接影响到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

1、最小的一位数是0还是1?

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争论。先来看看《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师教学用书》第98页“关于几位数”的叙述:“通常在自然数里,含有几个数位的数,叫做几位数。例如“2”是含有一个数位的数,叫做一位数;“30”是含有两个数位的数,叫做两位数;“405”是含有三个数位的数,叫做三位数……但是要注意:一般不说0是几位数。

再来听听专家的说明:在自然数的理论中,对“几位数”是这样定义的,“只用一个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一位数;只用两个数字(其中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两位数……所以,在一个数中,数字的个数是几(其中最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这个数就叫几位数。

于此,所谓最大的几位数,最小的几位数,通常是在非零自然数的范围研究。所以一位数共有九个,即:1、2、3、4、5、6、7、8、9。

0不是最小的一位数。

2、为什么0也是自然数?

课标教材对“0也是自然数”的规定,颠覆了人们对自然数的传统认识。

于此,中央教科所教材编写组主编陈昌铸如是说:国际上对自然数的定义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以法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都认为自然数从0开始,我国教材以前一直都是遵循前苏联的说法,认为0不是自然数。2000年教育部主持召开教材改编会议时,已明确提出将0归为自然数。这次改版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

从教学实践层面来说,将“0”规定为“自然数”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2.1“0”作为自然数的“好处”。

众所周知,数学中的集合被分为有限集合和无限集合两类。有限集合是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像某班学生的集合。无限集合是含有的元素个数是非有限的集合,如分数的集合。因为自然数具有“基数”的性质,因此用自然数来描述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是很自然的。

但在有限集合中,有一个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集合,叫空集{},元素个数为0。如果不把0作为自然数,那么空集的元素的个数就无法用自然数来表示了。如果把“0”作为一个自然数,那么自然数就可以完成刻画“有限集合元素个数”的任务了。于此,从“自然数的基数性”这个角度,我们看到了把“0”作为自然数的好处。

2.2把“0”作为自然数,不会影响自然数的“运算功能”。

“0”加入传统的自然数集合,所有的“运算规则”依旧保持,如新自然数集合{0,1,2,…,n,…}中的任何两个自然数都可以进行加法和乘法运算,而运算结果仍然是自然数。同时,加法、乘法运算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以及乘法的分配律也不会受到影响。

所以,“0”加盟到自然数集合实属理所当然,而不仅仅是人为的“规定”。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数和它的功能,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教学时不仅要知道和记住数学的“定义”和“规定”,还应该思考“规定”背后的数学涵义。

3、什么是有效数字一无效数字?

有效数字是对一个数的近似值的精确程度而提出的。同一个近似数如果在取舍时,保留的有效数字多,就比保留的有效数字少更精确。一般说,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非零的数字起,到那一位上的所有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如近似数0.00309有三个有效数字:3、0、9;0.520也有三个有效数字:5、2、0。而0.00309中左边的三个零,0.520中左边的一个零,都叫做无效数字。

4、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是否互为逆运算?

“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这似乎成了许多老师的口头禅,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例如:

加法“2+3=5”,其逆算为“5-2=3”,“5-3=2”。故此,加法的逆运算只有减法;

减法“5-2=3”,其逆算有“5-3=2”,“2+3=5”。故此,减法的逆运算有减法和加法两种运算。

综上可知,只能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而不能说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

同理,也只能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而不能说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

5、为什么不写“倍”?

在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应用题时,很多小朋友会自然提出这样的疑问,如:“饲养小组养了12只小鸡,3只小鸭,小鸡的只数是小鸭的几倍?”为什么“12÷3=4”的后面不写“倍”呢?

我们首先应该肯定学生的质疑(学生有较强的解题规范意识)。但同时又该对学生说明:在解答应用题时,得数后面一般要写上的是数的单位名称。如:12只的“只”;8克的“克”。一个数只有带上单位名称,才能准确地表示出一个物体的多少、大小、长短、轻重等等。但是,“倍”不是单位名称,它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例如,上面的计算结果“4”,表示12里面有4个3,就是12只小鸡是3只小鸭的4倍。所以,在算式里不写“倍”,以免“倍”与单位名称发生混淆。

6、“倍”和“倍数”的区别

在第一学段我们学习了“倍的初步认识”,认识了概念“倍”,而在第二学段,我们又学习到“倍数”这个概念。那么,“倍”和“倍数”这两个词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这两个词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倍”指的是数量关系,它建立在乘除法概念的基础上。例如:男生有10人,女生有30人,因为“10×3=30”或者“30÷10=3”,我们就说,女生人数(30)是男生人数(10)的3倍,也可以说,男生人数(10)的3倍等于女生人数(30)。勿宁说,“倍”其实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商(这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分数等各种表现形式)。

“倍数”指的是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它建立在整除概念的基础上。例如,30能被6整除,30就是6的倍数。可见,“倍数”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具有特定的指向性),而且对数的形式有特别的要求(必须为整数)。

同时我们又看到,30也是6的5倍,因为6×5=30,“6×5”表示6的5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倍”的涵义应宽泛于“倍数”,后者可以视为前者在特定情形下的一种表现。

7、“时”和“小时”有什么不同?怎样使用“时”和“小时”?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小〕时并非国际时间单位。在198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我国统一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中,把秒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把非国际单位制的时间单位天(日)、〔小〕时、分作为辅助单位。(注:〔〕里的字,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略)。这样,在我国范围内使用的法定时间单位就有:天(日)、〔小〕时、分、秒。

由此,“时”既可以表示时间,又可以表示时刻。由于“时间”和“时刻”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容易产生混淆,在实际应用时间单位“时”时,现行教材作了如下处理:

7.1当列式计算出时间的长短时,在得数的括号里写上时间的单位“时”。例如:

超市营业时间:21-9=12(时)。(此处可省略“小”字)

7.2在用语言表述时间的长短时,为避免“时间”和“时刻”这两个概念产生混淆,则在“时”的前面加上一个“小”字。例如:

超市营业时间12小时。

7.3在用语言表示时刻时,一律不得出现“小时”字样。例如:

公园每天早上7时30分开园(而非7小时30分)。

8、“改写”和“省略”是一样的吗?

先来看的教材例题截图(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22页)。

从形式上看,此例将“改写”与“省略”两种对数的变化置于了同一个要求之下(即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我们真希望编者不是有意而为之,因为“改写”与“省略”其本质是完全不同的。表现在:

8.1目的不同。“改写”的目的是方便对大数的读写,而“省略”则是取数的近似值。

8.2方法不同。此处的“改写”是去掉“亿”位后面的0,再写上一个“亿”字,而“省略”除了要找准“亿”位,还要考虑被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是几,然后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

8.3符号不同。“改写”只改变了数的表现形式,大小并未改变,所以用“=”号连接;而“省略”既改变了数的形式,又改变的数的大小,所以用“≈”连接。

9、“路程”就是“距离”吗?

这两个词在许多老师的教学语言中是替代使用的,其实不然。

“路程”是指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所经过路线的长度;而“距离”则指连接两个地点而成的直线段的长度。如下图:

可以看到,“路程”所经过的路线可以是曲形线,也可以是直形线,还可能是折形线。一般情况下,两个地点之间的“路程”要大于它们之间的“距离”,只有当两个地点之间的路线为直线时,路程和距离才相等。

虽然老师们都知道这个等式是成立的,但我们的学生却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怎样绕开”极限”寻找能为小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的证明途径,我想至少可以考虑几下几种方法:

10、最大的分数单位是1/2还是1/1?

先看看分数单位的含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显然,在分数意义中,关键是“分”,没有“分”,就没有“份”。因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最少份数是2份(如果是1份,也就无所谓“分”),由此得到的分数单位是1/2,所以1/2是最大的分数单位。

尽管就广义的分数来说,1/1也可视作分数,但它已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认识的与整数对立的那种分数(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所产生),故此,最大的分数单位应以1/2为宜。

11、像0/3、0.2/3、3/0.2这样的数是不是分数?

分数的定义明确告诉我们: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其中,分成的份数叫做分数的分母,要表示的份数叫做分子。由此可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应该是非零自然数。从这个意义来说,以上这几个数徒具分数的形式,而不具分数的实质,因此都不应该视为分数。

进而,在考查学生对“分数”涵义的理解时,应着眼于通常意义上的分数,将上述这些变异形式纳入思考的范围,其本身对训练学生的思维并无多大实际意义,而且会令诸如“分数都大于0”等命题的真与假陷入尴尬。

12、比6多1/2的数”应该是“6+1/2”还是“6+(1+1/2)”?

要弄清这个问题,先得弄清“6”的性质。显然,此处的“6”其实质是一个“数”,而非一个“量”,求“比6多1/2的数”应属于“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范畴,问题中的“多几”都是确定的具体数,这里的“几”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所以,这里的“1/2”是指在6的基础上“多1/2”这个“1/2”数的本身,而非“6的1/2”。所以,“比6多1/2的数”应该是“6+1/2”。

当然,如果题目确定为“比6多它的1/2的数”,那答案则属于后者。

13、计算出勤率可不可以不乘100%?

先来看看新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三个不同版本的教材对类似问题的理解。(截图为相关例题的解答部分)

同一课程标准下,不同的教材给出了不同的理解,这给执教者带来了困惑:到底可不可以不乘100%呢?笔者以为,求“××率”其结果必定为百分率。以出勤率为例,就是求实际出勤人数占应出勤人数的百分之几。如果公式只写成:出勤率=实际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我们说这只是分数形式(也即是求实际出勤人数占应出勤人数的“几分之几”),并不是百分数。因此,在公式后面乘上“100%”,既可以使计算数值大小不变,又能保证结果形式满足百分数的要求。因此,计算出勤率、发芽率、出粉率、合格率……的公式中,都应乘“100%”。同时建议各版本教材的编委统一思想,以免给一线教师造成认识上的混乱。

14、小于90度的角都是锐角吗?

根据课标教材定义:小于90度的角叫做锐角。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由此又产生一个新的问题:0度的角是什么角,也是锐角吗?

事实是,锐角定义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小学数学中所讨论的角都是正角。习惯上,我们把射线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得到的角叫做正角,射线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得到的角叫做负角,当一条射线没有做任何旋转时,就把它看成零角。如果将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大小的角,就应分为正角、负角、和零角。

由此,严格意义上的锐角定义应是:大于0度而小于90度的角叫做锐角。(建议教材作出修改)

15、足球比赛记分牌上的“3

篇3:2022年秋学期语文新课标培训讲稿

学习了新课标,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