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责大全 > 附一医院住院医师导师制度

附一医院住院医师导师制度

2024-02-25 阅读 8685

附一医院住院医师导师制度

附属医院住院医师导师制度

各科室:

住院医师导师按病区或部门设立,负责轮转到该科室所有住院医师的指导工作,指导对象为第一阶段培养的住院医师。

一、导师资格:

1、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个别科室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领导小组同意(书面意见)也可为高年主治医师。

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及强烈的临床教学观念。

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及基础知识,坚实的业务水平,过硬的临床能力(包括接触病人、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常用诊疗操作、临床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导师或导师组,也可视不同学科情况不分阶段(只带教第二阶段)或分阶段(特殊学科带教分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一位导师带教不同年资的住院医师不超过3名。

二、导师职责:

1、住院医师导师在科主任领导下执行带教任务。

2、配合医院职能部门落实接受指导的住院医师的专业培训计划,导师与住院医师共同依据《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要求结合培养对象和临床实际制订培养计划。

3、按《大纲》规定的学习病种,落实住院医师诊治一定量的病种和病人(包括操作)。

4、指导、督促住院医师学习《大纲》所规定掌握的基本技能,尤其是操作考核选项,要达到一定数量和熟练程度。

5、指定住院医师阅读专业资料(中、英文),修改住院医师的译文和论文。

6、落实培养计划及了解、检查、督导住院医师计划执行完成情况(临床实践、业务工作和学习情况)。

7、关心住院医师思想、生活情况,培养敬业精神。

8、负责住院医师日常工作考核,听取科室医护人员及病人对住院医师的反馈意见,对存在问题及时处理并向科主任汇报。

三、导师选定:

导师由教研室主任或科主任指定,包括科室导师的数量和人选。

导师制实施从20**年毕业的住院医师开始执行。

制度大全-www.Qiquha.com.com

篇2:附一医院职业安全监测制度

附属医院职业安全监测制度

为做好医院卫生检测工作,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员工身体健康制订本办法。

本办法适用于医院各临床医技部门。

二、术语和定义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及其他职业活动中,因接触职业危害因素而引起的,并列入国家公布的职业病范围的疾病。

职业危害----是指存在于工作场所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相伴随,对从事该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造成健康损害或者影响的各种危害。

职业禁忌症----是指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遭受职业危害和易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可能导致对他人健康构成危险的特殊生理或病理状态。

有害作业----是指在施工生产环境和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

三、职责

(一)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对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评价,制定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开展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负责职业病的统计、报告和档案管理工作。

(二)人事科负责对职业病患者调换工作岗位,安排休养。

(三)各临床医技部门负责职业病防治措施的实施,对职业病防治设备进行经常检查、维护和定期检测,保持正常运转,并按规定发给员工符合质量要求的个人卫生防护用品和保健食品。

(四)医护人员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和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并享有获得职业病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的权利。

四、一般规定

(一)职能部门应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和经常性的职业安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二)各临床医技部门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对从事有害作业的医护人员进行上岗前和每年一次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及时将检查结果告知本人,对合同制、合同工应当在解除合同前进行职业病健康检查。

(三)各临床医技部门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员工从事与禁忌相关的有害作业。

(四)各临床医技部门应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中毒和职业病的有害作业场所,配备医疗急救药品和急救设施。

(五)严格管理有毒物品、放射源或其他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品,并在醒目位置设置安全标志。

(六)各级安全部门应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定期对有毒气体、粉尘、噪声等有害因素进行检测,并送检测结果。

(七)各临床医技部门必须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和无毒材料,控制、消除职业危害和生产单位的生产成本。

篇3:附一医院护士岗位管理制度

附属医院护士岗位管理制度

为加强医院护士科学管理,促进护理队伍的稳定与健康发展,扎实推进我院护士岗位管理工作的实施,依据《护士条例》、《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卫医政发【2012】30号)、及卫生厅优质护理服务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护理岗位设置

1、按照科学管理、按需设岗、保障患者安全和临床护理质量的原则合理设置护理岗位,提高管理效率。

2、护理岗位分为护理管理岗位,临床护理岗位和其他护理岗位。护理管理岗位是从事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岗位;临床护理岗位是护士为患者提供直接护理服务的岗位;其他护理岗位是护士为患者提供非直接护理服务的岗位。

3、护理管理岗位和临床护理岗位护士占全院护士总数95%以上。

二、合理配置岗位人员

1、建立临床护理岗位护士分级进阶管理制度,根据护士的学历、职称、工作经验、专业技术水平等要素,分层4个层级:

1)N1(基础层护士)

①1-3年护士、注册护士

②经试用期考核及格

③经科室对自身素质、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等方面考核合格

④通过护理部N1级别考核合格(理论和操作考核)

2)N2(中坚层护士)

①4-6年护士、1-3年护师,本科室工作时间>6个月

②经科室对自身素质、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等方面考核合格

③通过护理部N2级别的理论和操作考试

3)N3(骨干层护士)

①4年以上护师,1-3年主管护师,本科室工作时间>1年

②经科室对自身素质、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等方面考核合格

③通过护理部N3级别的理论和操作考试

4)N4(提升层护士)

①4年以上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本科室工作时间>3年

②获得专科护士资格

③经科室对自身素质、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等方面考核合格

④通过护理部N4级别的理论和操作考试

2、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按岗聘用、竞聘上岗,建立健全护士进阶考核标准,对于工作能力强的护士,破格进阶。

3、不同岗位护士的配备要求:

1)病房应按照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工作模式配备护士,病房护理人员总数与实际床位比为0.4:,每名护士平均负责的患者不超过8个。

2)重症监护病房护士与患者比为2.5-3:1。

3)新生儿监护护士与患者比:重症室为1.5-1.8:1;普通病室为0.6:1。

4)手术室护士与手术台比为3:1。

5)复苏室护士与床位比1:2。

6)产房护士与产床比为:2.5-3:1.

7)血液透析室护士根据透析机和患者数量及透析室布局等合理安排。

8)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注册护士、消毒员、工人)与床位之比应至少达到2.5:100,且注册护士不少于总人数的1/3。

9)门(急)诊应当根据门诊治疗量及急诊室工作量等综合因素合理配置护士。

4、根据不同专科特点及护理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动态调整,兼顾临床需要和护士意愿,体现对患者的连续、全程、人性化专业护理。

5、制定《紧急状态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预案》,成立护理应急小分队,确保突发事件以及特殊情况下临床护理人力的应急调配。

三、加强护士岗位培训

1、建立并完善护士培训制度。制定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护理人员培训计划,突出专业内涵,注重实践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以适应临床护理发展的需要。

1)加强新护士培训,实行岗前培训和岗位规范化培训制度。

2)重视护士在职继续教育培训。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加在职继续教育,提高学历结构。

3)加强专科护士培训。根据临床专科护理发展和专科护理岗位的需要,按照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开展对护士的专科护理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2、建立护理管理岗位人员培训制度。按照规定要求参加管理岗位培训,包括护理管理知识、护士长领导艺术、沟通技巧、法律法规、护理质量管理、护理安全管理等。提高护理管理者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管理素质。

四、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调动护士积极性

1、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制定护理绩效考核方案,根据护理工作业绩、工作年限、职称、护理工作量等进行考核,体现个人工作的绩效水平和差别,提升护士的素质和能力。

2、建立护理人员考试、考核制度。根据每年的教育培训项目,定期组织理论及技能操作考核:每年组织理论考试2次或以上,包括护理三基理论、专科理论知识,护理技能操作则采取每月抽考的形式。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技术档案,与护士的奖惩和职务晋升挂钩。

3、考试考核成为护士的收入分配、奖励、评优评先、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与绩效考核结构挂钩,并向工作量大、技术性难度高的临床护理岗位倾斜,形成有激励、有约束的内部竞争机制、体现同工同酬、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五、保障护士权益

1、根据核定的人员编制标准,落实护士编制,不随意减少编制内护士职数,不随意增加编外聘用合同制护士。

2、根据服务规模、床位数量和床位使用率等因素,动态调整护士配置数量,保证医疗护理质量。

3、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工资、岗位津贴、福利待遇、职称晋升的规定,提高临床一线护士的工资待遇水平。

4、建立健全支撑保障系统,关心护士的身心健康,加强职业防护管理。

5、护士职称晋升与临床工资紧密结合,向高风险、工作量大、技术难度大的护理岗位倾斜。

6、聘用的合同制护士与编制内护士享有同等待遇和参加继续教育权利,做到同工同酬,公平公正,保障合同制护士权益。

篇4:八一医院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第一医院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标准预防

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其基本特点为: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由医务人员传至患者。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1、洗手: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列情况必须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接触患者前后;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播其他人时。

2、戴手套:接触患者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患者粘膜和非完整性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同一患者及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护目镜、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粘膜和衣服的废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用品设备用于下一患者前应按规定进行清洁和消毒。

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患者的皮肤与粘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患者应隔离。

(三)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

1、基本防护

(1)、防护对象:在医院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和对垃圾进行回收的工作人员。

(2)、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2、加强防护

(1)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病区的工作人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传染病的医护人员和司机。

(2)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

①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

②防护镜:有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喷溅的操作时。

③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

④手套: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粘膜的操作时。

⑤面罩:有可能被患者的体液喷溅时。

⑥鞋套:进入传染病区时。

3、严密防护

(1)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SARS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的医务人员。

(2)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应使用面罩。

幼儿园食品安全应急预案

篇5:一道小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街道小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为了更好地落实有关师资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上级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特制定此评价制度。

一、考核评价目的和原则

(一)目的

用新的教育观念评价,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等,帮助全体教师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原则

1、发展性原则,必须关注教师发展的要求,将教师的参与、变化和发展过程作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评价过程成为全体教师主动、终身发展提高的过程。也成为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

2、全面性原则,既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也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提高,既要评估教师的工作业绩,又要重视教师的工作过程;既要体现教师的群体协作,共性发展,又要尊重教师的工作环境和个体差异。

3、多元性原则,评价主体要多元化,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建立以教师自评为准,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多向沟通的教师评价机制;评价方法,途径多样化,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岗位工作评价方式,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4、可行性原则,既体现评价目标的共性要求,又考虑到地域环境和学校条件的差异,探索利于教师自评和他评的评价方法。

二、考核内容和标准:

(一)对工作人员的考核,从德、能、勤、绩四方面进行,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德:是指政治、思想、师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的表现。

能:是指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平及实际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勤:是指工作态度,勤奋敬业及出缺勤情况。

绩:是指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益和贡献。

(二)考核标准以各单位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质量、工作任务及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为基本依据。

(三)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

各等次的基本标准是:

优秀: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及政策,模范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精通本职工作业务,工作勤奋,有改革创新精神,教育教学工作效果显著,成绩突出。

合格: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熟悉或比较熟悉本职业务,工作积极,能够完成工作任务。

基本合格:政治、业务素质一般,工作能力较弱,工作作风方面存在某些不足,工作中有失误,但未造成严重后果。

不合格:政治业务素质较差,难以适应工作要求或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或在工作中造成严重失误。

三、评价内容

1、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教学,与时俱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乐于奉献;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和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信任和尊敬。

3、教学能力。能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等;善于与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同事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热爱学习。

四、评价方式和途径

教师自评:

应用自评量表、教学反思、阶段性工作总结、个案分析等自我反思方式,与可比对象比较,要求能经常地反思,自觉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客观地分析别人的评价意见,确定自我发展目标,实际可持续性发展。

同事互评:

应用教学案例分析和研讨、说课、听课与评课、述职测评或展示成长记录等交流方式,调查问卷或互评量表等调查方式进行,要求建立教师教学个案研究制度,以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进行互评,互评应持真诚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形成团结氛围,促进共同成长。

领导评价:

应用面谈、座谈会、评课或教师述职等交流方式,日常观察、常规检查记录等调查方式进行,要求领导评价时要实事求是,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关注教师个体差异和工作特点,体现关怀,注重发现教师的闪光点和进步,帮助教师树立自信心,实现自我发展。

学生评价:

应用问卷调查、学生作业、学生成长册填写或个别征求意见等调查方式,师生对话等交流方式进行。要求评价前应让学生了解评价目的、内容、过程、程序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评价工具,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讲真话、实话,适当顾及学生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不同接纳程度,以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为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