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矿山技术规格书1

4 绿色矿山建设重点工程

4.1 绿色矿山建设重点工程

(a)矿区环境

(b)资源开发方式

(c)资源综合利用

(d)节能减排

(e)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

(f)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

4.2 绿色矿山建设重点工程说明

4.2.1矿区环境

(a)矿区功能分区布局合理,矿区应绿化、美化,整体环境整洁美观。

(b)煤炭生产、运输和贮存等管理规范有序。

4.2.2资源开发方式

(a)资源开发应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城乡建设相协调,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扰动和破坏,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发方式。

(b)应遵循矿区煤炭资源赋存状况、生态环境特征等条件,因地制宜选择资源利用率高、废物产生量小、水重复利用率高,且对矿区生态破坏小的减排保护开采技术。

(c)应贯彻“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的原则,及时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复垦矿山占用土地和损毁土地。

4.2.3资源综合利用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综合开发利用共伴生矿产资源,科学利用固体废弃物、废水等,发展循环经济。

4.2.4节能减排

1

应建立矿山生产全过程能耗核算体系,通过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控制并减少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减少“三废”排放。

4.2.5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

(a)建立科技研发队伍,推广转化科技成果,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绿色升级。

(b)建设数字化矿山,实现矿山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信息化。

4.2.6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

(a)应建立产权、责任、管理和文化等方面的企业管理制度

(b)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的管理。

以上重点工程乙方在方案编制过程中,依照甲方矿山建设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

2

www.qiquHa.com Edit

篇2:矿山自救互救基本常识

矿山自救互救基本常识

现场急救是救命的第一招,科学的自救、互救是早期抢救伤病员的重要手段。平时多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方法,就可能在紧急时刻为挽救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

心肺复苏法

一般情况下,心脏停跳不超过4分钟,有可能恢复功能;若超过4分钟,易造成脑组织永久性损伤,甚至导致死亡。因此,急救必须及时和迅速。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简称心肺复苏,通常采用人工胸外挤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

1.人工呼吸方法:一手捏住患者鼻翼两侧,另一手食指与中指抬起患者下颌,深吸一口气,用口对准患者的口吹入,吹气停止后放松鼻孔,让病人从鼻子呼气。依此反复进行。成人患者每分钟1416次。最初六七次吹气可快一些,以后转为正常速度。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胸部,操作正确应能看到胸部有起伏,并感到有气流逸出。

2.胸外心脏挤压:让患者的头、胸部处于同一水平面,最好躺在坚硬的地面上。抢救者左手掌根部放在患者的胸骨中下半部,右手掌重叠放在左手背上。手臂伸直,利用身体部分重量垂直接下压胸腔3 5厘米(儿童3厘米,婴儿2厘米),然后放松。放松时掌根不要离开患者胸腔。挤压要平稳、有规则、不间断,也不能冲击猛压。下压与放松的时间应大致相等。频率为成人海分钟80 -100次。

在实施胸外心脏挤压的同时,应交替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心脏挤压与人工呼吸次数的比例:单人抢救为15:2,双人抢救为5:1。

手指压迫止血法(指压法)

指压止血法只适用于头面颈部及四肢的动脉出血,但时间不宜过长。

1.头顶部出血:在受伤一侧的耳前,对准下颌耳屏(就是耳廓前面的瓣状突起,俗称“小耳朵” )上前方1.5厘米处,用拇指压迫颞浅动脉(在太阳穴附近)。

2.上臂出血:一手抬高伤员患肢,另一手四个手指对准上臂中段内侧压迫肱动脉(即常规测血压的地方)。

3.手掌出血:将上肢抬高,用两手拇指分别压迫患者手腕部的尺、动脉(即平时搭脉搏的地方)。

4.大腿出血:在腹股沟中稍下方,用双手拇指向后用力压迫股动脉。

5.足部出血:用两手拇指分别压迫足背动脉和内踝与跟腱之间的胫后动脉。

三角巾包扎法

用三角巾等简便器材进行包扎,可以减少感染,为进一步抢救伤员创造条件。用1米见方的布对角剪开即可做成三角巾。三角巾包扎的基本要领是:角要拉得紧,结要打得牢,包扎要贴实,松紧要适宜。

1.头部包扎:将三角巾底边向外上翻两指宽,盖住头部,在眉

上、耳上,把两底角和顶角在脑后交叉,回额中央打结。

2.单眼包扎:将三角巾折成三指宽的带形,从耳下绕向脑后至

未受伤一侧,在该侧眼上方前额处反折后,转向受伤一侧的耳上打结。口决如下:折成带形三指宽,上一下二放伤眼;下端耳下绕脑后,健侧前额来交叉,伤侧耳下把结打。

3.下颌包扎:将三角巾折成三指宽带形,留出系带一端从颈后包住下颌部,与另一端在颊侧面交叉反折,转回颌下,伸向头顶部在两耳交叉打结固定。

4.肩部包扎:将三角巾一底角斜放在胸前对侧腋下,顶角盖住后肩部。用顶角系带在上臂三角肌处固定,再把另一底角一翻后拉,在腋下两角打结。

5.单胸包扎:将三角巾顶角对准衣肩缝,盖住伤部。底边上翻,用两底角围胸,在背后与顶

角系带打结固定。

6.双胸包扎:将三角巾一底角对准肩部,顶角系带同腰,在侧底边中央打结。

7.手背部包扎:将三角巾一折为二,伤手放中间,手指对准顶角。把顶角上翻盖住手背,然后两角在手背交叉,围绕腕关节在手背上打结。

继续阅读

篇3: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编写提纲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编写提纲》

1. 设计依据

1.1 建设项目依据的批准文件和相关的合法证明

列出采矿许可证或矿区范围批复、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等。

1.2 设计依据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

列出设计依据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应按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分层次列出,并标注其文号及施行日期,每个层次内按发布时间顺序列出。依据的文件应为现行有效。

1.3 设计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

列出设计采用的技术性标准。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分层次列出,标注标准代号;每个层次内按照标准发布时间顺序排列。采用的标准应为现行有效。

1.4 其他设计依据

列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依据的地质勘探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安全预评价报告、相关的工程勘察报告、试验报告、研究成果及安全论证报告等,并标注报告编制单位和编制时间。

2. 工程概述

2.1 矿山概况

⑴包括建设单位简介、隶属关系、历史沿革等。

⑵矿区自然概况(包括矿区的气候特征、地形条件、区域经济地

1

理概况、地震资料、历史最高洪水位等)、矿山交通位置(给出交通位置图)、周边环境等。

2.2 矿床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

2.2.1 矿业权

矿业权坐标、面积等。

2.2.2 矿区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

说明矿床在区域地质单元中的构造位置,矿区主要地层、构造、岩浆岩体、影响开采技术条件的风化、蚀变特征,矿床成因类型。

简述矿体形态、规模、埋藏条件、矿石性质、矿体围岩。

简要说明本项目的水文地质,包括气候、地形、水系,含水层、隔水层、导水构造性质、分布、埋藏条件、与矿体的空间关系,积水的旧井巷、老采区和不安全地带情况,完成的水文地质工作及其成果。

简要说明本项目的工程地质,包括工程地质岩组划分,岩体质量评价指标,主要不良地质体描述,主要物理力学参数。

简要说明本项目的环境地质,包括地震区划,地质灾害特征(种类、规模及分布),其它(自燃、地热、高地应力、放射性等)。

列出影响本项目生产安全的主要自然和人为因素,例如高寒高海拔、复杂地形、高陡边坡、大水和突水风险、岩体破碎、深井高地温和高地应力、露天转地下开采、特定条件下的延伸开采等。根据所属情况,有针对性地作出必要说明。

2.2.3矿床资源

简述地质报告或矿床模型计算的矿床资源/储量。列表表示各中段(或分段)/储量。

2

2.2.4开采现状和周边开采情况

说明本项目性质(新建矿山、改扩建矿山),如果是改扩建矿山则应说明矿山开采现状、已形成的空区、露天采坑(边坡)状态,开采中出现过的主要水文-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问题。

说明在安全上可能相互影响的周边矿山开采情况。

2.2.5 其它

其它需要说明的有关情况。

2.3 工程设计概况

说明编制本次安全设施设计的初步设计版本。

简要说明开采方式、开采范围、生产规模及服务年限、采矿方法、开拓和运输系统、充填系统、通风系统(包括空气预热、制冷降温等)、排水排泥系统、压风及供水系统、基建范围和基建总工程量、采矿进度计划(含采矿进度计划表)、矿山供水水源、矿山供配电、矿山通信及信号、地表建筑物(主要与采矿相关的)、矿区总平面布置(包括废石场)、工程总投资(含专用安全设施投资)等。

简要说明原有工程的利用情况。

列出设计的主要技术指标,相关内容可参考表2-1。

表2-1指标表

3

4

5

3. 本项目安全预评价报告建议采纳及前期开展的科研情况

3.1 安全预评价报告提出的对策措施与采纳情况

用表格形式列出安全预评价报告中提出的需要在安全设施设计中落实的对策措施,简要说明采纳情况,对于未采纳的应说明理由。

3.2 本项目前期开展的安全生产方面科研情况

说明本项目前期开展的与安全生产有关的科研工作及成果,以及有关科研成果在本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中的应用情况。

4.安全设施设计

4.1 矿床开采安全设施

4.1.1 安全出口

说明通地表的安全出口,包括由明井(巷)和盲井(巷)组合形成的通地表的安全出口设置情况;说明主要中段(分段)、破碎站、皮带装矿水平及粉矿回收水平的安全出口设置情况。

应说明各个安全出口的形式、井口和井底的标高、平硐的标高,井巷内部用于安全出口的设施(如罐笼、梯子间、踏步、人车等),服务的中段水平等。

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6

4.1.2 硐室及其安全通道和独立回风道

说明动力油储存硐室的位置、存油量、独立回风道的设置情况;说明硐室口防火门和栅栏门的设置情况、硐室内防静电措施和防爆照明设施的设置情况等。当井下不设动力油储存硐室时,应说明对井下动力油的配送情况及采取的安全措施。

说明维修硐室的位置、布置情况和硐口的栅栏门设置情况等。

说明变配电硐室防水门(含设防水头、抗压强度)、防火门、栅栏门和出口的设置情况。

说明破碎站硐室的独立回风道设置情况;说明设备护罩、安全护栏、梯子和采用卡车卸矿时的安全挡车设施设置情况。

其他硐室当涉及到安全问题时,应说明设计的安全设施。

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1.3 井巷工程支护

说明主要井巷和大型硐室所处或穿过岩体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和可能遇到的特殊困难等;说明井巷和大型硐室的主要设计参数,支护方式和主要设计参数。对特殊地质条件下井巷工程的支护方式及参数的选取和确定进行详细说明。布置在具有自燃发火危险矿岩内的巷道,应对支护材料的选取情况进行说明。

4.1.4 保安矿柱与防火隔离设施

说明矿山开采设计时为保护地表公路、铁路、河流、建筑物、风景区等或露天地下联合开采而设置的矿区保安矿柱,说明其保护对象、设置原因及保安矿柱的位置、形式及参数情况等,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

7

说明中段开采时由于开采顺序或采矿方法的影响,为保证生产的安全而设置的保安矿柱。

说明今后是否回收预留的矿柱及其回收时间和采取的安全措施。

说明有自燃发火倾向区域的防火隔离设施的设置情况。

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1.5 采矿方法和采场(含人行天井、溜井、采场支护及采场间柱)

说明所选用的采矿方法和开采顺序以及其合理性。说明采场结构参数(含采场间柱、点柱)、安全出口等,并分析其安全性。分析开采顺序、采场结构参数时可采用数值模拟计算或类比法进行。

说明采场生产作业活动如凿岩、装药、爆破、通风和出矿等工艺情况,重点说明在生产活动中为保证安全所采取的安全措施。

设计采用自动化作业采区时,需要对自动化作业系统进行说明,其中包括自动化采区的布置范围、与其它非自动化采区的关系、安全门设置情况以及作业时的安全注意事项等。

说明矿山已有采空区、危险区域的分布情况和设计采取的处理方式等,并说明危险区域对今后开采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

说明矿山对新产生采空区的处理方法(含支护情况)、处理步骤等,并说明空区及处理之后的安全稳定性情况。

地下原地浸出或原地爆破浸出采矿时,应说明防止溶液向非采矿区域渗透所采取的处理措施及检测方法、技术手段等。原地浸出采矿时,应说明地表稳定性情况;如果可能出现地表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时,需要说明应对和预防措施。对地下原地浸出采矿还应说明监测

8

井(孔)、套管、气体站安全护栏、集液池、酸液池及二次缓冲池安全护栏、事故处理池和管路的设置情况。

水溶性开采时,应说明有毒有害气体积聚处(井口、卤池、取样阀等)采取的防毒措施,井口的防喷装置设置情况,排水和防止液体渗漏的设施,地面防滑措施,井盐矿山设立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监测系统,地表沉降和位移的监测设施和不用的地质勘探井和生产报废井的封井措施。

当矿山具有放射性时,应说明开采时采取的防护措施。

对于人行天井,应说明井筒内的梯子间、防护网、隔离栅栏设置情况、井口防护设施设置情况。对于废弃的天井,应说明井口的处理措施。

对于矿石、废石溜井,应说明井口的安全车挡(采用无轨设备直接卸矿时)、格筛设置情况。

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1.6 井下爆破器材库位置及爆破作业

说明井下爆破器材库的位置、炸药和爆破器材储存量、爆破器材库独立回风道设置情况等。

说明坑内采场爆破作业的凿岩设备、炮孔参数、排间距、炸药类型、装药方式、起爆方式和一次爆破量;说明掘进作业采用的凿岩设备、炸药类型、装药方式和起爆方式。应根据《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的相关要求,通过计算确定井下单段最大允许爆破炸药量。对爆破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对策措施等列举清楚,说明特殊条件下的爆破安全技术要求,如独头掘进、井巷贯通、临近保安矿柱、强制放顶、

9

大爆破等。

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2 提升运输系统安全设施

4.2.1 竖井提升系统

4.2.1.1箕斗提升

⑴本节应给出箕斗提升系统选择计算的完整过程,包括(不限于)提升任务、提升高度、提升方式(单箕斗、双箕斗)、提升容器参数、提升钢丝绳规格、参数、安全系数,提升速度、加速度、减速度,提升机主导轮和天轮或导向轮的直径、直径比、提升钢丝绳最大静张力和静张力差。

多绳摩擦提升的静张力比、钢丝绳静防滑安全系数、动防滑安全系数、摩擦衬垫压力等。

单绳提升的钢丝绳仰角、偏角,钢丝绳在卷筒上的缠绕层数等。

⑵说明井筒断面、罐道形式及参数、提升容器之间的最小间隙、提升容器和井壁、罐道梁、井梁之间的最小间隙、提升容器导向槽与罐道间隙、罐道钢丝绳的规格和参数、钢丝绳罐道的刚性系数、防撞钢丝绳设置及其参数。

⑶提升机控制系统及其主要功能说明、提升系统连锁控制、视频监控等。

⑷尾绳保护设施、防过卷设施、防过放设施、防坠设施、井口、卸载站、装载站的安全护栏、提升机房内盖板、梯子和安全护栏等。

⑸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2.1.2罐笼提升

10

⑴应给出罐笼提升系统选择计算的完整过程,包括(不限于)提升任务、提升高度、提升方式(单罐笼、双罐笼),罐笼和平衡锤参数,一次最多允许提升人员数量,钢丝绳规格、参数,不同工况下的钢丝绳安全系数,罐笼防坠器,提升速度、加速度、减速度,提升机主导轮(或卷筒)和天轮或导向轮的直径、直径比,提升钢丝绳最大静张力和静张力差。

多绳摩擦提升的静张力比、钢丝绳静防滑安全系数、动防滑安全系数、摩擦衬垫压力等。

单绳提升的钢丝绳仰角、偏角,钢丝绳在卷筒上的缠绕层数等。

⑵说明井筒断面,罐道形式及参数,提升容器之间的最小间隙,提升容器和井壁、罐道梁、井梁之间的最小间隙,提升容器导向槽与罐道间隙,罐道钢丝绳的规格和参数,钢丝绳罐道的刚性系数。

⑶说明提升机控制系统及其主要功能,说明提升系统连锁控制、视频监控等。说明各井口门禁系统设计情况。

⑷说明井筒内梯子间设置、提升容器防过卷设施、防过放设施、防坠设施,井口和各中段马头门的摇台或者其他承接装置、安全门、安全护栏、阻车器设置,提升机房内盖板、梯子和安全护栏以及多绳摩擦提升的尾绳保护设施等。

⑸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2.1.3混合提升

⑴说明混合井中设置的提升系统类型和数量,分别给出箕斗提升、罐笼提升和混合提升系统选择计算的完整过程,包括(不限于)提升任务、提升高度、提升方式(单箕斗、双箕斗、单罐笼、双罐笼、

11

箕斗罐笼互为平提升),箕斗、罐笼和平锤参数,罐笼一次最多允许提升人员数量,各提升系统提升钢丝绳规格参数,不同工况下的钢丝绳安全系数,提升速度、加速度、减速度,提升机主导轮(或卷筒)和天轮或导向轮的直径、直径比,提升钢丝绳最大静张力和静张力差。

说明多绳摩擦提升的静张力比、钢丝绳静防滑安全系数、动防滑安全系数,摩擦衬垫压力等。

说明单绳提升的钢丝绳仰角、偏角、罐笼防坠器规格参数。

⑵说明井筒断面,各提升系统罐道形式及参数,各提升容器之间的最小间隙,各提升容器和井壁、罐道梁、井梁之间的最小间隙,提升容器导向槽与罐道间隙,罐道钢丝绳的规格和参数,钢丝绳罐道的刚性系数,防撞钢丝绳设置及其参数,提升容器隔离装置设置。

⑶说明提升机控制系统及其主要功能,说明提升系统连锁控制、视频监控等。说明各井口门禁系统设计情况。

⑷说明井筒的梯子间设置,提升容器防过卷设施、防过放设施、防坠设施,卸载站、装载站安全护栏,井口和各中段马头门的摇台或者其他承接装置、安全门、阻车器、安全护栏,提升机房内盖板、梯子和安全护栏以及多绳摩擦提升的尾绳保护设施等。

⑸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2.1.4电梯井提升

⑴说明电梯的用途,选用的电梯规格、电梯井规格尺寸等主要参数。

⑵说明梯子间及安全护栏、电梯和梯子间进口的安全防护网设

12

置等。

⑶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2.2 斜井提升系统

⑴说明斜井中设置的提升系统类型和数量,给出斜井提升系统(斜箕斗提升、台车、串车、人车提升)选择计算的完整过程,包括(不限于)提升任务、斜井倾角、井口和井底标高、提升高度、提升方式(单箕斗、双箕斗、台车、串车、人车提升),提升速度、加速度、减速度,提升机卷筒和天轮直径、直径比,提升钢丝绳最大静张力和静张力差,提升容器规格参数,一次提升矿车数量、一次提升装载量,一次最多允许提升人员数量,提升钢丝绳参数、仰角、偏角和安全系数。

⑵说明提升机控制系统及其主要功能,说明提升系统连锁控制、视频监控等。

⑶说明斜井断面布置、斜井铺轨参数、轨道防滑措施设置情况。

⑷说明斜井内防跑车装置、躲避硐室、人行道与轨道之间的安全隔离设施、井下甩车道和吊桥设计参数,梯子和扶手设置情况;说明井口安全门、阻车器、安全护栏、挡车设施,井口门禁系统设计情况;说明提升机房内的安全护栏和梯子。

⑸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2.3 带式输送机系统

⑴说明带式输送机选择计算过程,包括胶带机的头部标高、尾部标高、水平长度、提升高度、提升任务等基本参数,胶带种类、带宽、带强、带速、胶带安全系数、驱动滚筒及拉紧滚筒、改向滚筒参数选

13

择,胶带机驱动方式与驱动装置、拉紧方式与拉紧装置布置、胶带机控制方式。

⑵胶带斜井倾角、断面布置,斜井通风、收尘、排水、消防设计情况。

⑶带式输送机系统的各种闭锁和机械、电气保护装置

⑷说明胶带输送机的安全护罩、安全护栏、梯子、扶手设置情况。

⑸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2.4 斜坡道与无轨运输系统

⑴斜坡道

说明斜坡道的位置、功能、断面尺寸、长度、转弯半径、坡度、路面形式和厚度,主要运行车辆类别型号。

说明车载灭火器情况,人行道宽度或躲避硐室设置情况,缓坡段和错车道设置情况,交通信号系统的设置情况,斜坡道口门禁系统设置情况等。

⑵无轨作业中段(分段)

说明主要无轨作业中段(分段)的功能,巷道断面尺寸,路面形式,主要运行车辆类别型号。

说明巷道内人行道或躲避硐室设置情况,水沟及盖板的设置情况,卸载硐室的安全车挡和护栏设置情况,自动化控制采区区域位置及门禁系统设置情况等。

⑶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2.5 有轨运输系统(含装矿硐室、卸矿硐室)

⑴说明有轨运输中段数量、标高,运输距离、运输任务,给出运

14

输系统和设备选择计算(其中包括运行速度、制动距离等)。

⑵说明运输巷道断面布置、采用的运输设备及其参数、装载和卸载设备、控制方式,

⑶说明人行道、躲避硐室、水沟、坡度设置;说明装载站和卸载站的安全护栏、人行巷道的水沟盖板设置情况。

⑷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2.6 主溜井及破碎系统(含箕斗装矿系统)

⑴说明主溜井及破碎系统的组成和配置情况;说明主溜井、破碎硐室、箕斗装矿皮带道的尺寸、断面配置情况;说明主溜井井口的大块破碎设备配置、破碎站与皮带道的设备配置、破碎站的给料设备、破碎设备配置及参数。

⑵说明破碎站设备与上部主溜井料位和下部成品矿仓料位的连锁控制设计情况、给矿皮带机与提升系统和成品矿仓的料位连锁控制设计情况。

⑶说明主溜井井口安全护栏、安全标志设置,主溜井底部安全设计,主溜井安全检查、料位检测与报警设施设置情况。说明大块破碎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破碎设备运动部件周边的安全护栏设置情况。

⑷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3 井下防治水与排水系统安全设施

⑴防治水方案,说明地下水疏/堵工程及设施(含疏干井、放水孔、疏干巷道、防水门、水仓、疏干设备、防水矿柱、防渗帷幕及截渗墙等)情况;当露天开采转地下开采时,说明露天坑底的防洪水突然灌入井下的设施(包括露天坑底所做的假底、坑底回填等)。

15

⑵采用的涌水量估算方法,矿山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估算过程及结果,需要排除的采矿废水量、充填溢流水量,矿山正常排水量和最大排水量。

⑶说明采用的排水方式(集中排水、分散排水、一段排水、接力排水)、排水系统组成及主要参数、水仓设置及其参数、各排水泵房的位置及标高、各水泵房的水泵配置及参数,排水管路配置及参数,排水系统的控制方式及主要功能。采用的排泥方式、排泥泵房的位置、排泥设备及管路选择计算。

⑷说明中段(分段)的防水门位置、设防水头、抗压强度;说明地下水头(水位)、水量监测设施;说明探放水孔的孔口管和控制闸阀、探放水设备等;说明防治水过程中在有突水可能性的工作面救生圈、安全绳等救生设施的设置情况,

⑸说明主要泵房的出口及密闭防水门设计(含设防水头、抗压强度),水泵房及变电所内的盖板、安全护栏设置。

⑹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4 通风系统安全设施

⑴说明选用的通风方式与通风系统,通风系统的组成,各进风井及进风巷道、回风井及回风巷道的参数,给出全矿的通风计算过程及其结果、各段进风井及进风巷道、回风井及回风巷道的通风量、风流速度、计算通风阻力。

⑵说明选用的通风机及其控制系统,主通风机的反风设施、备用电机及快速更换装置,选用的辅助通风机及局部通风机规格、数量、风量、负压等参数,风速、负压、温度、有毒有害气体等的检测及报

16

警设施设计。

⑶说明通风构筑物(含风门、风墙、风窗、风桥等)的设计情况,说明阻燃风筒、风井内的梯子间、风井井口和马头门处的安全护栏、风机进风口的安全护栏和防护网设置情况。

⑷说明本项目特点和采用的空气预热措施,选择的空气预热设备及其主要参数,给出空气预热参数及设备选择的计算过程及结果,预热设施包括严寒地区通地表的井口(如罐笼井、箕斗井、混合井和斜提升井等)设置的防冻设施、进风的井口和巷道硐口(如专用进风井、专用进风平硐、专用进风斜井、罐笼井、混合井、斜提升井、胶带斜井、斜坡道、运输巷道等)设置的空气预热设施等。

⑸说明本项目特点和采用的制冷降温措施,给出制冷设备的选择计算过程及其参数,说明地表制冷站、地下制冷站或能量交换设施、管路规格与数量、管路布置及分配设施等的设计情况。

⑹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5 充填系统

⑴简要说明采矿方法对充填的要求(包括充填体强度及形成时间、待充填采空区尺寸、一次最大充填量等),不同中段的充填料浆输送距离,采场到充填料制备站的高差,最大充填倍线。

⑵选用的充填材料、充填方式、充填料浆制备工艺,充填料浆的组成及浓度、充填体强度指标,设计采用的充填系统及充填制度等。

⑶充填料储存与制备方式、设备参数与数量、充填系统控制。

⑷说明充填管路及减压设施布置、各点压力计算、管路压力监测装置与充填管路排气设施设置情况及参数。

17

说明充填系统事故池、采场充填挡墙、充填站内及井下充填系统的安全护栏及其他防护措施(包括物料输送机和其他相关设备、砂浆池、砂仓等的安全护栏及其他防护措施等)。

⑸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6 供配电安全设施

⑴介绍地区变配电站设施及可向本工程供电的容量。说明地区变配电站向本工程供电的线路截面、长度、回路数。

⑵介绍本工程供电系统接线,正常及事故情况下的运行方式、对一级负荷及保安负荷的供电方式;

⑶说明提升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的供配电系统情况;

⑷说明高(低)压供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

⑸说明地下供配电系统的各级配电电压等级;

⑹说明本工程总降压变电所主变压器容量及台数,列出本工程总计算负荷、采矿部分计算负荷及一级负荷计算结果;

⑺说明地表向地下供电的线路截面、回路数以及地表架空线转下井电缆处防雷设施情况;

⑻说明地下低压配电系统故障(间接接触)防护装置;

⑼说明地下直流牵引变电所电气保护设施、直流牵引网络安全措施;

⑽说明爆炸危险场所电机车轨道电气的安全措施;

⑾说明设有带油设备的电气硐室的安全措施;

⑿说明地下高、低压供配电设备类型;说明地下高、低压电缆类型。

18

⒀说明地下各用电设备和配电线路的继电保护装置设置情况;

⒁说明井下照明设施情况;

⒂说明避灾硐室应急供电设施情况;

⒃说明裸带电体基本(直接接触)防护设施情况;

⒄说明保护接地及等电位联接设施情况;

⒅说明牵引变电所接地设施情况;

⒆说明变配电硐室应急照明设施情况;

⒇说明地面建筑物防雷设施情况。

(21)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7 井下供水和消防系统安全设施

⑴说明井下供水系统的供水水源、供水量、管路敷设情况。

⑵说明防火门、消火栓设置情况等,消防供水水池的位置、大小、容量等;说明井下消防器材的布置情况,包括位置、规格、数量等;说明火灾报警系统设计情况。

⑶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8 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4.8.1矿山监测监控系统

说明井下有毒有害气体监(检)测、通风系统监测、视频监控及地压监测的设计,主要包括主机和井下分站的布置、监测监控设备配置数量、备用电源、监测监控中心设备的防雷和接地保护装置、电缆和光缆敷设等。

当矿山设有地表变形、塌陷监测系统和坑内应力、应变监测系统时,可在此一并详细说明。

19

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8.2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说明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主机和分站(读卡器)的布置、电缆和光缆的敷设、备用电源等。

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8.3 紧急避险系统

内容应包括紧急避险系统的构成,自救器的配置原则及数量,避灾硐室(或救生舱)的位置、数量、规格、配置、配套设施的设置,避灾路线的设置等。如果井下不设避灾硐室(或救生舱)时应说明理由。对避灾路线要合理设计并应通过图纸、文字等论述清楚。

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8.4 压风自救系统

⑴说明井下最大班生产人员数量及分布,给出压风自救需风量计算。简要介绍压风自救系统设计原则,采用单独的压风自救系统还是与生产压风系统共用。

⑵说明压风自救系统的空气压缩机安装地点,选用的空压机主要参数和数量,说明空气质量。

⑶说明压风自救系统的压缩空气管路选择与敷设情况(采掘作业场所、紧急避险设施、爆破时撤离人员集中地点等必须有压风自救管路),说明管路规格、材质、敷设线路、敷设要求。

⑷说明各主要生产中段和分段进风巷道、独头掘进巷道、爆破时撤离人员集中地点的压风管道上三通及阀门设置,减压、消音、过滤装置和控制阀设置情况。明确压风出口压力。

20

⑸说明紧急避险设施设置的供气阀门,噪声控制措施。

⑹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8.5 供水施救系统

⑴说明井下最大班生产人员数量及分布,计算供水施救需要的水量,简要介绍供水施救系统设计原则,采用单独的供水施救系统还是与生产供水系统共用。说明供水施救的水源和水质,水量要求。

⑵说明施救用供水管道的规格和材质、敷设线路、敷设要求。

⑶生产巷道、人员集中地点、独头掘进巷道掘进工作面附近的供水管道的三通及阀门设置情况,紧急避险设施内安设的阀门及过滤装置。

⑷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8.6 通信联络系统

说明通信联络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通信种类、通信系统的设置、通信设备布置等。

矿山井下的所有通信系统(含生产调度、紧急救险等)的设置情况均应在此说明。

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9 总平面布置安全设施

4.9.1 矿床开采的保护与监测措施

对于采用崩落法或空场法开采的矿山,应阐述矿床开采移动(监测)范围和崩落(塌陷)范围圈定的依据和结果;对于充填法开采的矿山,应阐述矿床开采移动(监测)范围圈定的依据和结果。

如果矿山服务年限较长或分期开采,应根据实际需要给出不同开

21

采水平(或分期)的地表开采移动(监测)范围和崩落(塌陷)范围。

对圈定范围之内及周边的设施(如公路、铁路、民房、水体、风景区、边坡等)的安全性做出分析和说明。

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9.2工业场地安全设施

⑴主要从矿区地形地貌、自然条件、周边环境、地质灾害影响、井口及工业场地的地质条件和采取的安全对策措施等方面对工业场地选址进行安全可靠性论证;对井口及工业场地标高与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的关系进行说明;对井口位置及井口设施、工业场地内主要建(构)筑物与移动(监测)线的安全距离进行说明。

⑵当工业场地周边存在边坡时,说明边坡参数、工程地质情况、护坡或安全加固措施。

⑶说明为保证地下开采和工业场地安全而进行的河流改道、河床加固(含导流堤、明沟、隧洞、桥涵等)、地表截排水(截水沟、排洪沟、防洪堤)等工程设计情况。

⑷缺少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等水文资料时,应对井口及工业场地受洪水影响的可能性进行说明。

⑸说明降雨和地表水观测点设置及监测要求。

⑹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9.3 建(构)筑物防火

说明井(硐)口工业场地布置中各建筑物(重点是对井口安全有影响的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耐火等级、防火距离、厂区内消防通道设置等。并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分析其符合

22

性。

4.9.4 排土场(废石场)安全设施

说明周边设施与环境条件,排土场选址与勘探、排土场容积、设计参数、安全防护距离、排土场防洪、照明与监测及其他安全对策措施。

说明排土工艺、服务年限、用地状况、排岩计划、容积、安全防护距离、设备选择等;给出安全平台、运输道路、拦渣坝、阶段高度、总堆置高度、安全平台宽度、总边坡角等设计参数。

对不同堆积状态条件下排土场(废石场)安全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并对参数选取、资料的可靠性等方面进行说明。

应根据排土工艺和安全稳定性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可包括地基处理、截(排)水设施、底部防渗设施、滚石或泥石流拦挡设施、坍塌与沉陷防治措施和边坡监测设施等。

设有废石临时堆场和倒装场时,说明堆场结构参数及安全可靠性;不设排土场(废石场)时,说明废石去向。

总结概述本节专用设施内容。

4.10 个人安全防护

说明矿山应按要求为员工配备的个人防护用品的规格和数量。

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4.11 安全标志

说明矿山在全矿所有生产地点应设置的安全标志,包括矿山、交通、电气安全标志。

总结概述本节专用安全设施内容。

23

5. 安全管理和专用安全设施投资

5.1 安全管理

说明矿山安全管理机构设置、部门职能、人员配备的建议及矿山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基本要求。

说明矿山设置的救护站(队)或兼职的救护站(队)的人员组成及技术装备。

说明矿山应制定的针对各种危险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

5.2 专用安全设施投资

根据《金属非金属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目录(试行)》的规定,对本项目中设计的全部专用安全设施的投资进行列表汇总,相关内容可参考表5-1。

表5-1 专用安全设施投资表

24

25

26

27

6.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提出设计单位能够预见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或投产后可能存在并需要矿山解决或需要引起重视的安全生产方面的问题及解决的建议。

提出设计基础资料影响安全设施设计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7. 附件与附图

7.1 附件

安全设施设计依据的相关文件,主要包括采矿许可证或矿区范围批复、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等批准文件的复印件。

7.2 附图

附图应采用原始图幅,图中的字体、线条和各种标记应清晰可读,签字齐全,宜采用彩图。附图应包括以下图纸(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但应涵盖以下图纸的内容):

⑴矿山地形地质图;

⑵矿山地质剖面图(应反映典型矿体形态,数量不少于2张);

⑶水文地质及防治水工程布置平/剖面图(当矿山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

⑷矿区总平面布置图;

⑸井上、井下工程对照图;

⑹矿山开拓系统纵投影图;

⑺主要水平平面布置图;

28

⑻矿井通风系统图;

⑼采矿方法图;

⑽充填系统图(当采用充填法开采时应附,主要为充填材料输送系统布置图);

⑾避灾线路图;

⑿地区变配电站地理位置图;

⒀全矿(含地下)供电系统图。

29

绿色矿山技术规格书1】链接地址:http://www.qiquha.com/html/201912/544156.html,由制度大全网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分享或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