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情境运用

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情境运用

2024-05-04 阅读 7681

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情境运用

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运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境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托尔斯泰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创设游戏情境,让孩子快乐学习

学生喜欢做游戏,这也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的实践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益处。笔者经常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字6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6名学生围着5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5比6少1,6比5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5”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运算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学生最乐于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而且更使学生产生竞争感,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笔者设计了小组接力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苹果图片的学生,认真计算填写一道式子,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摘苹果接力赛,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计算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孩子走进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数学教学要善于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观察、体验、操作、思考,从而理解数学的价值,掌握数学知识。创设贴切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教材安排了“小小商店”模拟购物。其中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一学生拿着5元钱购物,如果他想去买7元钱的小汽车,够不够?如果不够怎么办呢?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回去拿了2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问其他小朋友借了2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钱不够的话,不是正好有5元钱的一本书吗,让他改变主意就买5元钱的一本书吧,这样还可以从书中多学点本领呢;有的甚至说你可以去跟卖东西的人讨价还价,叫他打一下折,7元钱的文具盒就5元钱卖给我吧,我下次还会到你这儿来买东西的。听到这里,笔者不仅为一年级的小朋友能有这样随机应变的想法而高兴,更为他们能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自豪。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

三、创设故事情境,给孩子想象的空间

童话故事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把数学问题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描绘出来,能够给数学问题赋予情节,甚至赋予生命,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笔者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加法和减法(一)”时,笔者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他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一天,小象过生日,她邀请了几位好朋友到她家玩。小熊住在森林深处,一大早就赶来了。他带了3桶最好的蜂蜜送给小象。看,隔老远,他就喊起来了:“小象,小象,快开门,你看我给你送什么来了?”小象早就闻到蜂蜜的甜味了,她赶忙迎出来,“谢谢、谢谢,快屋里坐吧!”不一会儿,小兔子也来了,送给小象一束鲜花和20个苹果。小猴也赶来了,他从果园里摘了8个桃给她。小花猫也来了,她送给小象一个漂亮的花环。小猪最后一个到,但她什么也没送,还偷吃了3个苹果,小象可不高兴了。请小朋友们算算看,小象共收了多少水果?最后还剩有几个苹果?学生们听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很快他们就列出了算式,算出了结果:20+8=28,20-3=17教后,笔者又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利用书上的图片编故事,学习算术,学生们学得兴高采烈,主动积极。

制度大全-www.qiqUha.com.com

篇2: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情境运用

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运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境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托尔斯泰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创设游戏情境,让孩子快乐学习

学生喜欢做游戏,这也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的实践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益处。笔者经常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字6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6名学生围着5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5比6少1,6比5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5”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运算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学生最乐于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而且更使学生产生竞争感,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笔者设计了小组接力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苹果图片的学生,认真计算填写一道式子,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摘苹果接力赛,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计算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孩子走进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数学教学要善于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观察、体验、操作、思考,从而理解数学的价值,掌握数学知识。创设贴切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教材安排了“小小商店”模拟购物。其中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一学生拿着5元钱购物,如果他想去买7元钱的小汽车,够不够?如果不够怎么办呢?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回去拿了2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问其他小朋友借了2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钱不够的话,不是正好有5元钱的一本书吗,让他改变主意就买5元钱的一本书吧,这样还可以从书中多学点本领呢;有的甚至说你可以去跟卖东西的人讨价还价,叫他打一下折,7元钱的文具盒就5元钱卖给我吧,我下次还会到你这儿来买东西的。听到这里,笔者不仅为一年级的小朋友能有这样随机应变的想法而高兴,更为他们能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自豪。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

三、创设故事情境,给孩子想象的空间

童话故事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把数学问题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描绘出来,能够给数学问题赋予情节,甚至赋予生命,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笔者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加法和减法(一)”时,笔者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他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一天,小象过生日,她邀请了几位好朋友到她家玩。小熊住在森林深处,一大早就赶来了。他带了3桶最好的蜂蜜送给小象。看,隔老远,他就喊起来了:“小象,小象,快开门,你看我给你送什么来了?”小象早就闻到蜂蜜的甜味了,她赶忙迎出来,“谢谢、谢谢,快屋里坐吧!”不一会儿,小兔子也来了,送给小象一束鲜花和20个苹果。小猴也赶来了,他从果园里摘了8个桃给她。小花猫也来了,她送给小象一个漂亮的花环。小猪最后一个到,但她什么也没送,还偷吃了3个苹果,小象可不高兴了。请小朋友们算算看,小象共收了多少水果?最后还剩有几个苹果?学生们听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很快他们就列出了算式,算出了结果:20+8=28,20-3=17教后,笔者又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利用书上的图片编故事,学习算术,学生们学得兴高采烈,主动积极。

篇3: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操作与思维发展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观察操作与思维发展

新吴学校:何小妹

数学是一门相当抽象的科学,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仍然占优势,抽象能力很差。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

一、必须重视让学生实际观察和亲自操作

著名必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前苏联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表明,向6一7岁儿童提出间题让他们去解决时,如果桌上有实物,允许儿童行动,则解题的比率可达72%;如果实物、图片都役有,则解题的比率只有22%。我国J合理学家研究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概括过程也表明,如数的意义和数的组成等,必须同感觉知觉直接联系才容易理解。为什么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亲自操作,教学效果就好呢?

第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低年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要不是来自学习目的明确,而是来自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让学生实际观察图形和演示教具,特别是亲自操作学具,这对于对游戏仍然保持极大兴趣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很乐于参与。让学生亲自操作学具,亲自参与教学过程,把学生放在主休的地位上,随着动手操作,孩子们的注意力和兴奋点都集中起来,思维也随之活跃,不知不觉地就能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越来越对数学课感兴趣。

第二、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在教学中重视直观教学,强调让学生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力,这是正确的,但不全面。因为加强操作活动也很重要,而且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现代心理学认为,实际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早期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直观动作思维开始的,到了学前期和学龄初期54才进入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特别是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更要从操作开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教学时要尽量使多种感官参加活动;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操作活动。学生在操作中,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活动,相互配合,就会提高感知的效果;而且促使学生操作中思考,形成表象,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基础。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学任何一部分知识都要从操作开始,而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二、精心设计、科学组织学生实际观察和亲自操作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亲自操作,这是教学手段,不是目的。教学手段取决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认识能力;教学手段必须服从教学任务的需要.然而,教学手段选择得正确,并不等于教学的成功。如果设计、组织不好,随意性很强,只能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不但完不成教学任务,反而还会搞乱课堂秩序,导致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师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科学组织学生实际观察和亲自操作.

第一、首先要明确让学生实际观察和亲自操作的目的.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亲白操作,根本的目的是,以看得见的图形和摸得着的学具为中介物,通过观察和操作,使抽象的数学逻辑关系以一种可以感受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让具休形象思维占优势的低年级学生理解和掌握.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忽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只重视思维的结果。这不利于学生自觉地掌握数学知识,更不利于发展思维能力.《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为此,应当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加强算理的教学.而要使学生理解、掌握算理,不能用抽象的逻辑推理的方法,只能通过学生实际观察和动手操作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

第二,要明确哪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实际观察和亲自操作.实际观察和动手操作,是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教学手段.但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使用,不是每堂课都使用.教师要选择适合于学生实际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教学内容.比如某些“起始概念”的建立区别某些易混易错的数学知识;理解较难的或者离学生生活较远的知识等。

第三、要精心设计实际观察和动手操作的程序.何时演示教具,何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先怎么操作,后怎么操作,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能力、思维特点,科学地安排好先后顺序,使观察和操作都有次序地进行.同时,每个环节应有明确要求.

第四、在观察和操作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观察能力.观察是认识事物的门户,是获得知识的前提.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应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和概念的本质特征.比如,教学生认识长方形时,学生往往误认为只有水平放置的长方形才是长方形.为避免学生把非本质特征当成本质特征,出示一些斜放的长方形让学生来辨认,从而使学生获得长方形的正确概念.其次,操作和观察要有次序。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有次序的精细的观察习惯,而且有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正确的概念。比如,让学生按次序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再引导学生观察六个面的形状,最后观察长方体相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再次,要尽可能地调妙生的多秘觉器官参与观察和操作,让学生通过着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叠一处、举一举、分一分等多种不同的操作观察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感受物休的特征,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准确的概念。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观察到的内容和自已的操作过程表达出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能力.分析综合.低年级学生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综合,但离不开图象和实物.比如,在教学数的分解和组成、加法和减法时,不仅让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同时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抽象概括.低年级学生主要处于直观形象水平阶段.就是说,他们在抽象概括时,一方面要直接依赖对事物的感知,另一方面所注意到的或者概括出的往往是事物的直观形象和外部的特征。例如.在一年级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学生们一般都是说:“圆柱是直上直下的,象个大柱子,圆乎乎的.”而面对一个扁扁的圆柱体糖盒,一般学生都认为不是圆柱.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到学生的这些特点,也耍设法引导学生进一步摆脱对直观形象的依赖,使学生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判断推理.低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但这种能力还是低水平的.判断时仍旧离不开对图象和实物的感知,有时能反映数学的某些规律性,多数只能反映事物的实际情况.推理也只是进行简单的直接推理.在教学中应注意发展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学生虽然不会说加法各部分名称,但是能判断推理出:“加号前面的数和加号后面的数调换几个个儿,得数不变”.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能够初步认识某些数学规律。

中学生,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