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学心得体会: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学心得体会: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2024-05-05 阅读 2315

教学心得体会: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学心得体会: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人们说:环境造就人,气氛熏陶人。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做到环境与气氛的和谐,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数学学科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学生往往感觉到乏味、单调、枯燥,远不如语文等学科富有情感的学科那么有吸引力。所以,教师要针对数学学科和小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氛围,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好教学过程,创设好每个教学环节的环境,把知识的探究学习置于好奇的气氛中。例如,设疑激趣、趣题引路、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比一比、表演、过关斩将等学生感兴趣的,寓教于乐,寓学于动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例多媒体演示,实物投影等,又如:动手操作,分组合作,自由组合等形式,把知识的探究与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之中。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内容时,采用全班学生每人拿一张数字卡(1-50),教师也参与学生的活动,且拿了序号为“1”的卡。教师宣布:请只有约数1和你自己外,没有别的约数的同学到老师“1”这边来;如果你的数字除了“1”和你本身外,还有其他约数的,请自己任意找你的朋友。随着“活动开始”命令下达,全班学生纷纷找自己的朋友。有的学生跑向了老师“1”,有的学生朋友找得多。最后,老师让大家共同观察一下,现在分为几大类?学生一看分成了两大类,一是跑向了老师“1”的一类,二是其他都是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其他朋友的。这时,老师说:可是老师“1”有几个约数啊?(学生都说:“只有你一个啊!”)那么,我们分成三大类好吗?(好),然后,进行知识整理,凡是跑向了老师“1”的数,给你取个名叫“质数”,(只有2个约数:1和本身);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其它的约也给你们取个名字叫“合数”。老师“1”只有1个约数,就不给它取名了,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再按1-50序号按序自己说,如:“我是‘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我是2,我是质数(是最小的质数)。”“我是3......”然后大家一起来编个顺口溜:质数合数看约数,只有2个约数是质数,超过2个约数是合数,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样,把枯燥的抽象的知识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学得高兴,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有意无意中接受了知识。所以,教师要重视构建教学环境和气氛的和谐,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要创设一个和谐的数学课堂,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深入研究学生、教材、新课标。并改变教学方式,使课堂多一些趣味性、开放性、挑战性,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让课堂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阵地。

编辑:www.qiquhA.com.com

篇2:教学心得体会: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学心得体会: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人们说:环境造就人,气氛熏陶人。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做到环境与气氛的和谐,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数学学科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学生往往感觉到乏味、单调、枯燥,远不如语文等学科富有情感的学科那么有吸引力。所以,教师要针对数学学科和小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氛围,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好教学过程,创设好每个教学环节的环境,把知识的探究学习置于好奇的气氛中。例如,设疑激趣、趣题引路、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比一比、表演、过关斩将等学生感兴趣的,寓教于乐,寓学于动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例多媒体演示,实物投影等,又如:动手操作,分组合作,自由组合等形式,把知识的探究与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之中。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内容时,采用全班学生每人拿一张数字卡(1-50),教师也参与学生的活动,且拿了序号为“1”的卡。教师宣布:请只有约数1和你自己外,没有别的约数的同学到老师“1”这边来;如果你的数字除了“1”和你本身外,还有其他约数的,请自己任意找你的朋友。随着“活动开始”命令下达,全班学生纷纷找自己的朋友。有的学生跑向了老师“1”,有的学生朋友找得多。最后,老师让大家共同观察一下,现在分为几大类?学生一看分成了两大类,一是跑向了老师“1”的一类,二是其他都是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其他朋友的。这时,老师说:可是老师“1”有几个约数啊?(学生都说:“只有你一个啊!”)那么,我们分成三大类好吗?(好),然后,进行知识整理,凡是跑向了老师“1”的数,给你取个名叫“质数”,(只有2个约数:1和本身);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其它的约也给你们取个名字叫“合数”。老师“1”只有1个约数,就不给它取名了,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再按1-50序号按序自己说,如:“我是‘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我是2,我是质数(是最小的质数)。”“我是3......”然后大家一起来编个顺口溜:质数合数看约数,只有2个约数是质数,超过2个约数是合数,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样,把枯燥的抽象的知识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学得高兴,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有意无意中接受了知识。所以,教师要重视构建教学环境和气氛的和谐,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要创设一个和谐的数学课堂,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深入研究学生、教材、新课标。并改变教学方式,使课堂多一些趣味性、开放性、挑战性,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让课堂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阵地。

篇3:营造有趣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营造有趣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有效性的实施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得到无限的发展。余教授认为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包括以下三重意蕴:

1、有效果:学业成绩提高;

2、有效用: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3、有效率:即教学投入与产出的比值较高。(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投入)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是关键。下面我就针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谈谈几点思考。

一、认真研读教材,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教材是教学专家和一些优秀教师的智慧结晶,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它总体上遵循了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比较好的展现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顺序,呈现了数学知识应有的逻辑顺序。但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是静态、有限的,而学生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动态的、灵活多样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们手中的教材也在不断地更新,像张天孝老师主编的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数学读本”,更是将“跳跃性大、分散性广、开放型多”等特点集于教材一身。而这些特点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的“系统性、连贯性、规范化”所产生的种种矛盾以及教材中大量的“留白、空白”所产生的问题更是令我们教师措手不及,所以我认为认真解读教材,正确把握教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

1、教师应提高教材研读的深度。

前不久,学校开展了一次小规模的数学教研活动,其中有一位年轻的数学教师执教的是六年级的“鸡兔同笼”。教学过程如下:

一、介绍《孙子算经》引出课题:鸡兔同笼。

二、出示例题:鸡兔同笼,共有头8个,共有腿26条,问鸡兔各有几只?让学生分4人小组讨论解决。(此过程大约7~8分钟)

三、教师巡视,请4个有代表性的同学到黑板上书写解题过程,教师对4种方法逐一进行讲解。(此过程大约15~18分钟)

四、巩固练习:两题“鸡兔同笼”类型的应用题。

在听这位教师上课的时候,我就在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鸡兔同笼”还是当年的“鸡兔同笼”吗?十多年前的数学教材,很少涉及像“鸡兔同笼”这类数学问题,所以教师和学生还会感到陌生、新鲜。但是由于近年来教材的不断改进,在三、四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就安排了此类问题,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学习途径的多样化,“鸡兔同笼”已不是一个新问题,更别说是六年级的学生。课后我对另一个班级六(6)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大概有90%的学生听说过这类问题,50%的学生会用其中的一种方法解决,30%的学生会用三种甚至更多的方法解决。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是否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教师解读教材,把握教学起点体现在哪里呢?(2)40分钟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哪里?是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还是课前课后一个样?仅仅是浪费了40分钟时间,仅仅是上了一节数学课而已?

2、教师应提高教材研读的广度。

作为一名称数学教师,应该尽量了解数学知识的体系,这样才能瞻前顾后,避免“脚滑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情况发生。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让学生强化记忆,机械练习,只关注了学习的效果,而疏于挖掘知识形成的背景及内涵,忽视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渗透。

例如,在教学浙教版《新数学》三年级上册的“认识毫米与分米”时,教材仅仅安排了两节课的时间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而在第三课时中,教材就出现了大量单位间转换的练习,

如:2米=()毫米7千米90米=()米12厘米=()分米()厘米

300毫米=()分米4厘米5毫米=()毫米4050毫米=()米()毫米

虽然在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已初步学习了一些基本单位间的互化,但那时学生仅仅是靠机械记忆一些单位间的关系来进行换算,而并非是真正理解和掌握单位之间换算的方法。所以,在解读三年级的“认识毫米与分米”时,我重新安排了教学的内容。

第一课时:认识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

第二课时:认识千米,研究长度单位的关系,用图表示:

×1000×10×10×10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根据这张关系图,让学生计算并掌握常用单位间的关系:

(画图梳理的方法不仅可以用在长度单位的换算上,而且还可以用在梳理其他单位的换算上,如质量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单位等等。)

第三课时;单名数间的相互换算。如:2米=()毫米300毫米=()分米等,通过具体的例子,得到转换方法:

×进率÷进率

大单位小单位小单位大单位。

第四课时:单名数与复名数间的换算,如4050毫米=()米()毫米

4厘米5毫米=()毫米等。

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给学生的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