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公务卡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党风廉政“一把手”工程建设项目

----深化公务卡制度改革总结

公务卡制度改革是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的一种创新,具有规范、透明、高效等特点,有利于加强财政财务监管,提高公务支出的透明度,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和减少违法违规行为;同时也有利于提升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更加方便单位用款,减少现金结算,打造预算单位“阳光支出”。

2012年9月份开始,我市全面实施了预算单位公务卡制度改革,改革实施一年多以来,截至2013年12月底,全市(含三县)800余家预算单位累计申办发放公务卡1.6万余张,市县两级实现了预算单位公务卡制度改革的全覆盖,改革进度和运行质量均走在全省前列。2013年上半年,市本级公务卡累计支付11,853笔,累计刷卡支付金额1,723万元,刷卡笔数和刷卡金额双双位居全省第二位,此项改革受到省财政厅高度认可,并将***公务卡改革模式在全省推广。

一、深化公务卡制度改革主要做法

(一)完善制度建设,持续出台配套文件体系

1、推出加强现金管理新举措。结合党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市级国库集中支付现金使用管理的通知》(财库[2013]622号),根据单位工作性质和业务特点,并结合上一年度预算单位现金使用情况,对单位基本支出及专项业务费的现金使用实行额度总控,对于单位项目支出现金使用实行网上申报审批,通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严格控制了单位项目支出的现金使用。建立国库集中支付情况检查通报制度,按月通报预算单位现金提取和公务卡使用有关情况。截至12月底,预算单位现金提取量为4,568万元,较改革前下降80.8%,有效堵塞了财政管理漏洞,预防并控制了资金运行安全风险。

2、实施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为实现公务卡支付动态监督管理,制定《***市财政局关于上线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的通知》(财库[2013]402号),全面启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结合工作需要和监控重点,设置了18条动态监控预警规则,对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使用情况和现金提取等信息进行自动排查,及时核实疑点事项,迅速纠正执行偏差。截止12月底,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累计拦截不规范支出6046条,进一步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规范。

(二)增强主动服务意识,不断优化服务环境

针对预算单位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突发问题或紧急事项,主动向预算单位公开代理银行公务卡业务总负责人、各网点行经办人以及财政监督服务电话,尽可能方便预算单位办理业务。同时积极协调工、农、徽、建四大代理银行,不断提高POS机布设数量和密度,为预算单位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和用卡环境。#www.qiquha.com#

(三)加强宣传调研,不断总结经验

积极宣传改革。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渠道,有步骤、针对性地在《安徽财会》、《***日报》、《***财会》等媒体上专版宣传公务卡制度改革,介绍公务卡知识,形成深化公务卡制度改革的良好氛围。积极联系协调***电视台,以全程追踪采访***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公务卡实际使用情况的形式,制作公务卡专题热点访谈,在***电视台播出,受到社会各界较好的好评。二是做好调研总结。撰写《推行公务卡制度 让”阳光”同行》调研报告,分析总结我市公务卡制度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得到张孝成副市长的批示肯定。

(四)积极协调配合,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公务卡改革联系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通报改革进展情况,协商解决改革推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改革工作有序推进。二是建立公务卡改革会商机制。邀请人民银行、公务卡代理银行及部分预算单位进行会商,就公务卡使用管理中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沟通,研究完善各项改革措施。

(五)加强指导督促,实现市、县(区)联动

今年以来,按照健全机制、规范管理、纵深推进的改革宗旨,在市直和县级实现公务卡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指导推动区级和乡镇开展公务卡改革试点,公务卡制度逐步向县区基层单位快速延伸。在区级政府中,禹会区率先带头实施公务卡改革试点,全区103家单位全部实施公务卡改革。三县更是将公务卡制度稳步向乡镇推进,已有28个乡镇实施改革。

二、公务卡制度改革初显成效

我市公务卡制度改革实施以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预算单位的积极支持,在规范公务消费支出、源头预防腐败等方面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

(一)方便了预算单位用款,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传统的公务现金支出需要经过预借现金、报销还款两道程序。使用公务卡结算,变为报销还款一道程序,简化了财务报销的环节,减少了现金使用流量,控制了资金运行风险。同时,预算单位通过公务卡支持系统,能够核实发票和刷卡凭证的真实性,实现了报销流程的规范化和操作的智能化,也加强了单位内部财务的审核监督。

(二)规范了公务消费行为,降低了现金使用量。实行公务卡强制结算制度,包括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在内的十七项公务支出,凡具备刷卡条件的,必须使用公务卡支付结算,规范了公务消费的行为,堵塞了财政管理漏洞,有效预防公务消费腐败。改革数据显示,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的同时,国库集中支付现金提取量大幅减少。今年1-12月份,市级预算单位公务卡累计支付34,692笔,累计刷卡还款金额4,706万元。现金提取量为4,568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0.8%。

(三)提升了政府支出的透明度,促进了公务支出廉洁高效。实行公务卡结算方式之后,预算单位和财政部门能够及时掌握通过公务卡支付的公务消费信息。单位财务部门可以通过公务卡支持系统查询,并与发票、签购单等票据进行核对,有效保障了公务支出的真实性。财政部门可以通过动态监控系统对公务卡支付的每一笔公务支出实施监控,对违规支付进行快速核查处理,加强了财政资金监督监管。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措施

(一)继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升公务卡认同感。

继续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培训,如在报纸、网络上开辟公务卡制度专题宣传板块、在大型商场张贴宣传海报等,进一步普及公务卡相关知识,使预算单位人员充分认识到公务卡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和体会使用公务卡的诸多好处,提高公务卡使用率。

(二)完善技术支持系统,优化公务卡用款环境。

针对目前运行中存在的代理银行传递公务卡消费信息不及时、银联网络覆盖不广泛等问题,积极会同代理银行、人民银行等,进一步完善公务卡支持系统,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公务卡信息传递速度和支付清算效率。进一步督促各代理银行加大POS机具布设的数量和密度,建立公务卡使用激励机制,提升服务水平,提高预算单位工作人员办卡、用卡的积极性。

(三)建立健全预算单位财务制度,强化财务管理。

指导预算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健全内部公务卡结算财务管理办法,明确报销操作程序、报账时间等报销管理细则,规范公务卡结算工作。严格执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凡列入目录的公务支出项目,除特殊情况外,都必须使用公务卡结算;否则一律不予报销。加强现金制度管理,督促单位建立现金使用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现金提取和使用,切实减少现金支出。

(四)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和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会同纪检监察、审计、人民银行等部门对公务卡使用情况实施专项检查,对现金使用量较大的预算单位重点督察,确保公务卡改革制度到位、执行到位和监督到位。

www.qiquhA.com Edit

篇2:县乡公务卡制度改革推进情况汇报材料

我县于2012年9月起开始实施公务卡改革工作,改革初期选择县财政局和机关事务管理局做为试点单位。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2013年4月在具备了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将县直122个单位全部纳入公务卡改革范围。

一、改革的进展情况及成效

根据上级统一部署,我县及时召开公务卡代理银行及预算单位宣传动员会议,提高了各单位对公务卡改革重要意义的认识。为保证公务卡改革工作顺利实施,立足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了《县级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财字[2012]28号)和《实施县级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财库字[2013]4号),并对相关的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为公务卡改革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积极与市县信息中心结合,加快公务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公务卡改革实施以来,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并且取得了明显效果。截止2014年四月份,我县共办理2327张公务卡,县直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授权资金已全部纳入到县本级公务卡改革范围中,使用公务卡消费累计支出达500余万元。公务卡的使用,一是使每一笔支付都能实现“有据可查,有迹可循”,支付信息和还款信息实时反馈到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大大提高了公务支出的透明度,堵塞了财政监督管理漏洞;二是现金使用量明显降低,既减少了借支现金的中间环节,降低了资金管理风险,又为预算单位用款带来极大的便利,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三是增强了预算单位调剂资金的灵活性,预算单位可以利用商业银行的免息还款期限,在一定时间内无偿使用资金,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县公务卡改革运行情况看,在认识、 制度、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加以解决。

1、认知方面存固定思维,部分单位用卡积极性不高。通过我局改革前期的宣传动员,县直单位都按照要求办理了公务卡,但也有单位只是财务人员办理了一张卡。造成发卡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公务卡这种现代化结算方式不熟悉、不习惯、不放心,认为现金交易才是最安全的,认知度的落后,对公务卡的普及推广带来了一定影响,因此刷卡数量金额相对较少。

2、相关配套制度的缺失,影响公务卡的正常运行。一是预算单位的相关配套制度还不够完善。改革后,由于没有统一的预算单位用卡管理制度,我们只能让单位参照市级对口单位的制度制定本单位的管理制度,但部分制度不健全的单位就存在有得过且过的思想,未制定相关管理制度,造成本单位财务部门难以进行事前控制,有时就会出现支付已经发生,但因授权额度不足而不能正常还款的问题。这就要求预算单位必须进一步完善严格的支出审批制度,综合考虑单位工作的实际需要、授权支付额度、银行免息还款期限等因素,合理确定持卡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支付限额,避免在用卡、报销、还 款过程中出现脱节和漏洞。 二是现行的公务卡制度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没有明确规定。比如当单位授权支付额度不足以向公务卡还款时,是否可以用直接支付计划还款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各级改革办法中都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3、POS机的分布和用卡知识的普及工作还有所欠缺,降低了公务卡的使用频率。一是从我县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各家商业银行的POS 机分布已基本覆盖了大、中型商户,但一些小型、零散的商户,由于受思想观念、经营规模、成本费用等因素的影响,安装使用率不高,成为制约公务卡使用的因素之一;二是POS机安装使用成本问题。上级有关部门虽然出台了公务卡使用有优惠条件,但大部分商家还是对刷卡购买的商品价格进行加价,这也增加了预算单位的办公成本;三是公务卡操作知识的普及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之初,我局虽然结合各发卡银行对单位财务人员进行了培训,但大部分单位财务人员未对本单位持卡人进行培训,有的只是对单位持卡人进行了简单说明,致使许多持卡人因不懂公务卡的操作知识、不了解公务卡的功能和作用而将其束之高阁,成为了休眠卡,从而降低了使用频率。

4、预算单位的自有资金没有统一的规定,目前我县的预算单位自有资金由国库股管理。

三、乡镇公务卡改革工作计划

我县现在有11个乡镇单位,下步我们将按照省市文件要求,将乡镇所有预算单位的财政性资金纳入到公务卡改革范围之内。确定在8月底前完成乡镇预算单位公务卡改革任务。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1. 五月底前召开会议,制定并下发乡镇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办法及强制结算目录。

2、六月底前协调代理银行与乡镇预算单位签订办卡协议,并组织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同时督促发卡行增加POS机刷卡点,优化刷卡环境。

3、七月底前力争公务卡办理到位,同时派出人员对各乡镇进行督导,确保较好完成改革任务。

篇3: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分析

第一篇: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分析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分析

【内容摘要】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对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总称。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干部队伍笼统庞杂、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理方式陈旧单一、管理制度很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国家公务员 干部人事制度 决策过程 特色 重要意义

引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一个渐进决策的过程,按部就班、修修补补的渐进主义或许看上去不象是英雄,但它作为足智多谋的问题解决者在决策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公务员制度不搞“政治中立”,不搞“两官分途”,注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鲜明的制度特色。

一、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干部队伍笼统庞杂:从国际角度看,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中“干部”一词都有着非常广泛的涵义,包括党、政、军、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公有制企业、工、青、妇、教、科、文、卫等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中国过去也同世界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广泛使用干部的概念。新中国成立若干年来,随着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干部的涵义愈加混乱,外延日益扩大,队伍越来越庞杂,管理越来越困难。近3000多万人的干部队伍,包括有各行各业的管理人员。对如此庞杂的管理对象,根本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管理,只能采取粗放的、僵硬的管理方式。

2.管理权限过于集中:虽然干部队伍范围很广,但是管理权限却相当集中,这种矛盾的现象必然会导致管理中的问题。长期以来,把党管干部的原则落实在微观的具体管理工作中,由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对干部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由于权力的扩展是必然的趋势,所以往往会造成管业务的行政首长管不了人,而管人的又对行政业务不承担任何责任这样一种颇为尴尬的局面,使管人与治事相脱节,造成业务部门与组织部门在干部管理问题上的尖锐矛盾,真正用人的部门其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管理方式陈旧单一:以往的干部管理,多采用延安时期沿用下来的管理办法,即对所有干部都采用管理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强调思想工作,注重政治管理,没有考虑各类干部的具体工作性质、社会责任和职业特点,这种传统的方法虽然操作简便,并为组织部门所熟悉,但不利于按照工作的不同特点,对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远远不能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

4.管理制度很不健全: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虽然在干部人事管理方面也建立了一些制度,但总的来看,还缺乏严格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法规和责任制。主要

在录用工作中,只有笼统定性的政治考察,没有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

在干部使用上,缺少严格的任期规定,造成能上不能下,死抱铁饭碗的问题。在干部调配上,只有计划机制,没有流动机制,强调“个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在干部的考核、奖惩、任免、升降、工资、福利、退职、退休、教育、培训等方面缺少明确的规章制度。

5.缺乏监督机制:长期以来,由于法制观念的淡薄,人治问题的存在,使监督机制受到忽视。监督机关缺乏足够的权力,监督工作显得软弱无力。查案办案受到种种牵制,有时还要冒很大的个人风险,从而导致一些不良现象的滋生。上述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使我们长期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年轻优秀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铁皮箱环境”随处可见;二是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用人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如果不加以改革,必然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拦路虎和拌脚石。因此,改革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问题就成为当时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中国公务员制度的诞生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邓小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要改革不合时宜的干部人事制度,要敢于打破老的框框,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职务的任期,作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并要求认真调查研究,比较各国的经验,集思广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从中央到地方,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开始了积极的探索。

1982年、1983年,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先后进行了机构改革,并按照干部“四化”的方针,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建立了老干部的离休、退休制度,开始逐渐废除实际上长期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与此同时,许多地区和部门在干部的录用、考核、交流、培训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都有一个总的人事法规,而中国却一直没有,这很不利于人事管理的规范化。为此,党中央在1984年提出要制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后认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范围太广,决定改名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后又进一步更名为《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1988年3月,为进一步加强政府人事工作,更好地推行公务员制度,中央决定成立国家人事部。人事部的成立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开始向实施阶段过渡。人事部从1989年起即开始组织公务员制度的试点工作,首先在国务院的六个部门即审计署、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局、国家税务局、国家建材局进行了部门性试点。1990年,又在哈尔滨市和深圳市进行了地区性的试点。在此期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草案中的一些单项制度,如考试录用制度、亲属回避制度、人事考核制度、人员培训制度等也在全国范围内试行并取得了明

在此基础上,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正式签署颁发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至此,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制度诞生了。

三、决策过程分析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一个渐进决策的过程,可谓“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探索中积累经验。社会是一个惯性很大的系统,越是严重的错误越难以及时纠正。如果把步子迈得小一些,那么发现了问题就能够及时纠正。迈大步往往意味着进行重大的政策变革,这样的激进型做法一方面可能会引起决策层内部的紧张和冲突,导致权力的改组和社会形势的重大变化,所冒的政治风险较大;另一方面可能会在制度安排和公众心理方面遇到很大阻力,特别是来自目标群体的阻力,将形成政策执行中的巨大障碍,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很不利于社会形势的稳定。如果能够把大步变为连续的小步,步幅虽小但频率不慢,那么上述的风险就会大大地缓解。

然而,渐进决策也并非没有缺陷。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带有一定保守主义的偏见,对旧有政策过于留恋,并受思维定式的左右,具有一定程度的惰性,且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资源。在社会加速变革时期,渐进决策可能会显得无所作为。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走过了一段相当曲折的道路,从酝酿到出台其中经历了不少磕磕绊绊的事情。为此所做的资源付出也是很大的,这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的投入。下这样大的力(本文来自制度大全:WWw.HaoWORD.Com)量就是为了在稳定中求变革,积小变为大变,逐渐淘汰落后的干部人事制度,真正使国家公务员的管理走上法治化的轨道。

四、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质的不同。公务员制度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取决和服务于国家的根本社会制度。因此,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相比,有着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搞“政治中立”。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是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根本指导原则。建立公务员制度的目的就是要为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制度保证。所以,要求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强调所谓“政治中立”的原则,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等政治活动,在公务活动中不得带有党派的政治倾向性等等。

2.坚持党管干部。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贯彻党的组织路线,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强调文官管理必须独立于党派之外,“不受任何党派干预”,“与党派政治脱钩”,是独立的管理系统。

3.不搞“两官分途”。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区别。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强调政务官的所谓政治化和事务官的所谓职业化,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官体系,相互之间不能转任。

4.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中国公务员没有自己集团的特殊利益,也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权。而西方国家的文官则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它受雇于政府,是政府的雇员,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政府利益服务。

总而言之,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为公务员管理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它学习和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一些积极内容,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优良传统,总结和吸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并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系统化和制度化。由于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公务员法规体系中的基础性法规和总的章程,所以只能规定公务员管理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在执行过程中,还应逐渐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制度体系。

五、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重要意义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是以考任制为基础的,在公务员“进、管、出”三个环节上以“进”为突破口,建立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基本原则。我们过去的干部任用方式极为单一,完全靠领导说了算,往往是黑箱操作,透明度很低。难怪老百姓创作了这样一幅对联,上联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联是“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在这种环境中,人才难以脱颖而出,难以合理就位。这就好比踢足球,不仅好球员可能得不到上场表现的机会,而且该踢后卫的可能错当了前锋。从而造成人才的大量积压与浪费,妨碍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随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考任制已在中国全面起步。老百姓对此无不拍手称快。他们说:“卷子总比条子好,赛马总比拍马强。”的确,从“伯乐相马”到“赛场比马”确是一种质的进步。到目前为止,通过考试进入国家政府机关的各类人员已超过万人。其中不仅有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而且还包括一些司局一级的政府高级公务员。尽管在公务员考录工作中目前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但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些问题多表现于技术和操作层面,随着执行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公务员制度的整体完善,相信那种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性环境一定会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舒放,王克良 《公务员制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谭功荣 《公务员制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南方日报 《公务员选拔人才观转变背后》 2014.9.27

齐惠 《略论我国公务员机制》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4.6.12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第二篇: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分析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分析

作者:yeahtech 来源:yeah!!免费论文 加入时间:2014-10-26

内容提要: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干部队伍笼统庞杂、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理方式陈旧单一、管理制度很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为了改变这样一种局面,1993年8月14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出台,标志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形成。这项制度的建立是一个渐进决策的过程,按部就班、修修补补的渐进主义或许看上去不象是英雄,但它作为足智多谋的问题解决者在决策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公务员制度不搞“政治中立”, 不搞“两官分途”,注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综旨,具有鲜明的制度特色。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举措其最具突破性的贡献就是确立了经过竞争性考试择优录用公务员的基本原则,从而为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创造了制度条件。

一、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干部队伍笼统庞杂:从国际角度看,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中(包括前苏联、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捷克等)“干部”一词都有着非常广泛的涵义,包括党、政、军、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公有制企业、工、青、妇、教、科、文、卫等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中国过去也同世界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广泛使用干部的概念。新中国成立若干年来,随着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干部的涵义愈加混乱,外延日益扩大,队伍越来越庞杂,管理越来越困难。近3000多万人的干部队伍,包括有各行各业的管理人员。对如此庞杂的管理对象,根本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管理,只能采取粗放的、僵硬的管理方式。特别是把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与从事一般社会职业的人员混为一谈,这就难以根据前者的特殊工作性质,提出明确的任职要求,以保证国家行政机关的效率与活力。

2.管理权限过于集中:虽然干部队伍范围很广,但是管理权限却相当集中,这种矛盾的现象必然会导致管理中的问题。长期以来,把党管干部的原则落实在微观的具体管理工作中,由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对干部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由于权力的扩展是必然的趋势(政治学中的“寡头政治”铁律),所以往往会造成管业务的行政首长管不了人,而管人的又对行政业务不承担任何责任这样一种颇为尴尬的局面,使管人与治事相脱节,造成业务部门与组织部门在干部管理问题上的尖锐矛盾,真正用人的部门其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组织部门对干部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实际上不但管不了,而且管不好。 3.管理方式陈旧单一:以往的干部管理,多采用延安时期沿用下来的管理办法,即对所有干部都采用管理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强调思想工作,注重政治管理,没有考虑各类干部的具体工作性质、社会责任和职业特点,这种传统的方法虽然操作简便,并为组织部门所熟悉,但不利于按照工作的不同特点,对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远远不能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不仅如此,社会上还逐渐形成了所有职业都套用行政级别的问题。由于工作和生活待遇都要与行政职级挂钩,无形中强化了整个社会的“官本位”意识,从而造成“千军万马奔官来,百万雄师争挤独木桥”这样一种不良局面,非常不利于干部管理工作的开展。

4.管理制度很不健全: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虽然在干部人事管理方面也建立了一些制度,但总的来看,还缺乏严格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法规和责任制。主要表现在:

l 在录用工作中,只有笼统定性的政治考察,没有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

l 在干部使用上,缺少严格的任期规定,造成能上不能下,死抱铁饭碗的问题。

l 在干部调配上, 只有计划机制,没有流动机制,强调“个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l 缺乏岗位责任制。职责不清,权力交叉,相互推诿,办事拖拉的问题普遍存在。

l 在干部的考核、奖惩、任免、升降、工资、福利、退职、退休、教育、培训等方面缺少明确的规章制度,

由于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因而用人缺乏法制,领导部门和领导者的主观随意性很大,表现出浓重的人治色彩。

5.缺乏监督机制:长期以来,由于法制观念的淡薄,人治问题的存在,使

监督机制受到忽视。监督机关缺乏足够的权力,监督工作显得软弱无力。查案办案受到种种牵制,有时还要冒很大的个人风险,从而导致一些不良现象的滋生。“一种权力一旦失去监督与约束,其发展就必然会走向腐化与堕落。” 这巳经成为政治上公认的定律。政府的公共权力应该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国家的干部应该做好人民的勤务员。然而,如果缺少监督机制,这种服务就难以实施 ,这种主仆关系就必然颠倒,权力就会异化,腐败就难以避免。

上述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使我们长期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年轻优秀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铁皮箱环境”随处可见;二是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用人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如果不加以改革,必然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拦路虎和拌脚石。因此,改革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问题就成为当时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中国公务员制度的诞生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邓小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要改革不合时宜的干部人事制度,要敢于打破老的框框,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职务的任期,作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并要求认真调查研究,比较各国的经验,集思广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从中央到地方,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开始了积极的探索。

1982年、1983年,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先后进行了机构改革,并按照干部“四化”的方针,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建立了老干部的离休、退休制度,开始逐渐废除实际上长期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与此同时,许多地区和部门在干部的录用、考核、交流、培训等方面也进行

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如一些部门在录用干部时采取了考试的办法;一些基层单位还大胆采用了合同制的干部聘任方式;一些机关实行了干部岗位责任制,采用民主评议的方法来考核干部;一些地区建立了干部交流制度,试行了干部回避的若干规定。但是,所有这些改革都处于试验性阶段。从整体角度来看,一些单项制度的改革往往因为缺少全局的配合而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局部的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式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所以,必须从全局出发,从具体问题的相互关系上来把握,进行综合性的配套改革。

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都有一个总的人事法规,而中国却一直没有,这很不利于人事管理的规范化。为此,党中央在1984年提出要制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后认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范围太广,决定改名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后又进一步更名为《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1988年3月,为进一步加强政府人事工作,更好地推行公务员制度,中央决定成立国家人事部。人事部的成立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开始向实施阶段过渡。人事部从1989年起即开始组织公务员制度的试点工作,首先在国务院的六个部门即审计署、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局、国家税务局、国家建材局进行了部门性试点。1990年,又在哈尔滨市和深圳市进行了地区性的试点。在此期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草案中的一些单项制度,如考试录用制度、亲属回避制度、人事考核制度、人员培训制度等也在全国范围内试行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1993年8月14日, 国务院总理李鹏正式签署颁发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至此,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制度诞生了。

三、决策过程分析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一个渐进决策的过程,可谓“摸着石头过河”, 在不断探索中积累经验。这并非是有林德布罗姆的渐进模式可依,只是在实践中形成了某种契合。渐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实验、不断反馈和调整的过程。渐进决策无疑具有很多的优点,它有利于避免因决策严重失误所产生的持久性结果。社会是一个惯性很大的系统,越是严重的错误越难以及时纠正。如果把步子迈得小一些,那么发现了问题就能够及时纠正。迈大步往往意味着进行重大的政策变革,这样的激进型做法一方面可能会引起决策层内部的紧张和冲突,导致权力的改组和社会形势的重大变化,所冒的政治风险较大;另一方面可能会在制度安排和公众心理方面遇到很大阻力,特别是来自目标群体的阻力,将形成政策执行中的巨大障碍,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很不利于社会形势的稳定。如果能够把大步变为连续的小步,步幅虽小但频率不慢,那么上述的风险就会大大地缓解。正象林德布罗姆自己所讲的“政策制定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蚕食’代替了可能永远也不会出现的‘全盘解决’”?。按部就班、修修补补的渐进主义或许看上去不象是英雄,因为它缺少惊人的壮举,但它作为足智多谋的问题解决者在现实生活中?创笥杏梦渲

深化公务卡制度改革工作总结】链接地址:http://www.qiquha.com/html/201912/429389.html,由制度大全网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分享或转载请注明出处。